|一激到底Playing to win  | 就是要贏!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書裡面主要談的是美國中產階級對於小孩才藝班的選擇,而這些選擇跟階級會不會有影響?

這些中產階級的父母,怎麼為孩子挑選才藝跟運動項目,他們最重視什麼?有沒有什麼有共同點?階級或是家庭收入會不會影響孩子選擇才藝?

答案是會,而且答案還很有趣。

這群中產階級沒有富爸爸,沒有信託基金,他們在殘酷的工作中知道,要保住現有的階級,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努力幫自家小孩推進一所好大學。

對父母來說,『拿到某些學校的文憑』是進入中產階級上層和隨之而來的美好生活的『必要且充分條件』。

在美國大學申請現在已經不單單只是看SAT 成績的現在,課外活動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加分項目。怎麼樣在眾多才藝或是運動項目中脫穎而出,考驗著這群中產階級父母對培養孩子的策略。

這群被研究的家長被分成Upper-midddle-class(上層中產),指的是雙親學歷都是大學以上,並且是雙薪家庭,至少有一人是從事中上層的管理工作。而Lower-middle-class (普通中產)則是學歷只有一位是大學,從事基層白領工作。

作者透過研究了象棋、足球、舞蹈等三個才藝的學生的家庭,勾勒出很令人發省思的觀察。

育兒策略 VS 階級

育兒策略方面,階級的影響遠遠勝過種族。

中產階級明確知道常春藤盟校想要的是聰明而有野心的學生,但是一個人的野心是很難衡量的。所以學生參與的活動以及獲得的獎項和領導力可以代表他的野心和抱負。

為了培養孩子身上可量化的優點,這些家庭形成了一整套的生活方式,驅動了整個家庭投入大量時間讓學生參與種種的活動。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父母在不遺餘力地通過安排時間緊湊的、有組織的課餘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孩子成才。『要贏』如何成了美國童年生活的重心。

家長希望透過課外活動的競爭,讓孩子理解

  • 內化獲勝的重要性
  • 學會走出失敗,贏在未來
  • 學會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任務
  • 學會在高壓的環境下獲得成功
  • 坦然在公共場合接受他人的評判

以教育和收入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的話,足球培訓班的家長們最為富裕,而國際象棋和足球培訓班的父母擁有最高的教育程度。從種族或民族而言,舞蹈培訓班的父母群體最為多元(略多於50%是白人),而足球培訓班的父母幾乎全是白人(94%)。

雖然父母們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這些課外活動能保證孩子短期或長期的成功,但他們都在兩面下注。

他們深知自己的下一代長大後將進人教育和就業的市場,因此希望孩子盡可能地為這兩個市場都做好準備。他們為孩子選擇的具體活動內容並沒有參與競爭性活動本身重要,這主要是因為參與競爭性兒童活動可以培養一系列的能力。

有趣的是,家長明確的知道這些活動並不是讓小孩往職業選手發展,而是意味著在孩童至青春期的某個過渡階段轉向專才,但不能以學習成績為代價。對他們來說,成績與課外活動同樣重要。

性別選擇vs 階級

這本書點出一個研究很有趣的結果,父母們對女孩們選擇的才藝跟收入有極大的相關性,而男孩反而比較沒有。

父母的選擇與階層決定了年輕女孩身上不同的女性氣質類型。

簡單來說,就三種才藝:象棋、足球、舞蹈而言,讓女兒學足球的家長很大程度上來自中產階級上層,而讓孩子學舞蹈的家長則更多為中層和下層,這表明了美國社會的中產階級之中正出現一種性別觀念的分裂,這種分裂體現在人們對女孩抱有的不同期望。

為什麽有些父母為他們的女兒策略性地選擇了足球而不是舞蹈?作者認為不同的性別腳本 (gender scripts )解釋了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道路。中產階級上層家庭和下層家庭會在不同的課外活動中用獨特的方式鼓勵他們的女兒。上層的父母提倡自信的女性氣質,而下層的父母則偏愛更傳統的女性特質。

送女孩去學足球的階級上層家庭希望培養出有進取心的女孩,更有攻擊性,強調『成就、強硬、耐力、競爭性和攻擊性』的男性化價值觀,這對她未來的性格與職業發展有助益。

我鼓勵她更有攻擊性,因為她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但我不希望讓她成為一個女孩子氣的女生。希望她為未來的選擇做好準備,如果她想成為一家公司的高管,那地可以先在綠茵場上試試身手。如果她是那種女孩子氣的女生,也許她會成為一名秘書。這沒什麽不好,但我希望以後如果她願意的話能有更多選擇。

足球爸爸(律師)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在公司高級管理層的領域馳騁,而不是當個秘書;足球媽媽(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家)。這群家長不希望女兒最終成為秘書。要想讓女孩在未來維持其家庭目前的階層地位,參加能激勵她們進取心的競爭性活動就成了上選。

送孩子去學舞蹈的父母抱有更傳統的性別觀念,強調優雅的外表,培養『情緒管理、魅力和對外表的關注』,她們提倡一種不太具有競爭性、優先考感外表的女性氣質,這也是三種活動中這是唯一有工人階級家庭參與的活動。

對於中產階級群體來說,她們學著要麽成為舞台上優雅的淑女,要麽是球場上好鬥的女將,要麽學習成為國際象棋賽場上的粉紅戰士。

獎勵 vs 內在/外在驅動

隨著眾多活動的增加,兒童也會拿到很多大大小小的獎項,不論是外在活動的獎牌獎盃,或是從父母來的外在獎勵。

身處花樣繁多的獎動中間、不難理解孩子們為何會變成外在驅動型。孩子會專注於獲獎,而不在意能使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和競爭過程。那些期望從某項活動中獲得獎勵的兒童,以及那些在成人的督促下參與的兒童,未來對該活動的興趣會越來越少。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關注過程』而不是勝利的心態是通往長期發展和成就的正確策略。

但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媒體上對於處在高壓之下的孩子們有很多消極的討論,但作者發現遇到的大多數小學年齡段的孩子在和朋友們一起做這些活動時都很開心,同時也獲得了童年競爭資本,這大概會令許多人感到驚訝。

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沒有辦法理解競爭對孩子的長期影響。這些孩子從小就得面對排名和成績的壓力,他們最終會更好地承受大學錄取過程中的心理考驗,並在學業上和課外活動中表現更出色嗎?還是會不堪重負?

有證據表明,當孩子不斷接觸到競爭和外在獎勵時,他們的創造力會減退,但也有其他學者認為,對於某些性格特徵的孩子而言,競爭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更多的內在驅動力和創造力。

父母可以做什麼?

身為一個有孩子且做過研究的作者,在後記提到一個有趣的事,就是她自己會怎麼會為她的孩子選擇?

作者提到,她計劃用享用自助餐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課餘時間:孩子們應該品嘗許多不同的東西,這樣才能找出他們的最愛。

  • 多樣的選擇:父母盡可能在年幼的時候提供多種多樣的選擇,這樣他們便能夠探索、產生創造力,並開始有一技之長。
  • 確認老師資質:在研究中,發現很多課外活動其實教師資質不一,我們應該更小心的確認老師的資質。
  • 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論是想要放棄或是更深入的某項活動時,父母都應該傾聽孩子的想法,尤其是在投入太多時間和金錢之前。

重要的是,父母要確保孩子們受到內在驅動,並有望在某個領域培養出真正的興趣和熱忱。

作者在這本書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面向,例如父母雙方在眾多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母親從事與她們孩子的競賽活動有關的後勤工作,而父親則擔任有威望的教練和陪練的角色。每一個小面向都可以再拉出來成為一本論文了。

最後,引述一下這本書一位踢足球的男孩的話,他無意中說出了有趣而又深刻的評論。

這位男孩談到了年幼的他生活有多忙,八成他成年後的日程可能會有多忙,他認為足球幫助他學會了避開所有的人。『就像你要趕上一輛還有幾分鐘就出發的火車,需要跑著避開所有的人。這就是足球教給我的東西。』

我常常看著小孩,心裡對於要不要把他的行程排得這麼滿有點抗拒,一方面我的心裡面想:『需要這排這麼滿嗎?我的童年有這樣嗎?我都在玩土不是活的好好的?』一方面卻有點焦慮他的同齡小孩已經在某個領域有點成績,心裡不免焦慮。

這種焦慮帶領我去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對才藝的選擇有了不同層面的理解,某方面也稍稍安慰我,其實不只我一個人這麽焦慮。最重要還是要提供多面向的探索,並且傾聽孩子的聲音,在喜歡與擅長中間找一個平衡點。

這本書雖然只有簡體中文版跟英文版,但是內容真的蠻有趣的,推薦給大家。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