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

這本書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上個月選出的10大領導者必讀書籍。

這本書是到目前的唯一中文版。

作者從『時間』的角度開始,加以許多的神經與心理研究證實,

企圖讓讀者知道,在什麼時間最適合做什麼事情?

放長遠來看,人的生命軌跡也是一段時間長河,

在這段時間長河裡,我們可以知道什麼?又可以做什麼?

  • 你是哪一種的類型的時區人?
  • 早上何時喝咖啡最好?
  • 工作多久應該休息一下最有效?
  • 包含新年元旦,一年當中你有幾天可以重新開始?
  • 怎樣利用一天中隱藏的模式來建立理想的工作時間表?
  • 為什麼有些特定類型的休息,會顯著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 什麼時候是辭職、轉職、或結婚甚至離婚的理想時間?

世界上的語言大部分都用時態──尤其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替動詞標示出時間,

藉此傳達意義和顯露想法。只有幾個語言是沒有時態區分的,

例如我們都熟悉的中文,芬蘭文與愛沙尼亞文。

使用這些語言的地區,有趣的呈現某一些特性,

例如為退休存錢高達30%,抽菸機率較低。

當然,不是語言引發行為,

而是語言反應了我們深層的思想差異。

因為,不使用未來式的我們,認定『未來的我』,跟『現在的我』是同一個。

這跟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有關。

日常生活的隱藏模式

每一天,人的精力、情緒,依生物鐘有高峰、低谷,並再度回升的起伏狀態,

想想你的一整天,哪一個時間心情最好?哪時候心情最糟?

根據研究,我們的正向情感在上午攀升,下午下降,晚上再度攀升。

也就是說,早上最快樂,一直到下午開始不爽,然後到了晚上心情又逐漸好起來。

同樣的,人們在下午對他人越來越熱情,下午比較不熱情,晚上又變的比較熱情。

所以作者給出一個建議,高階主管要記得,如果要和投資者溝通,或是制定其他關鍵管理決策,

從事其他協商活動,應該在一天當中較早的時段進行。

不管是何種心理與神經因素,這項研究結果不僅人類有一樣的反應,

連猩猩也有一樣的情緒反應,

也許,就像是深植在我們體內的特性。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來調整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

哪一種時區的人?

在安排工作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我們是哪一種時區的人。是雲雀,貓頭鷹和第三種鳥?

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時型。

  • 你通常幾點上床睡覺?
  • 你通常幾點起床?
  • 這兩個時間的中間點是什麼時候?

如果是1-3am,就是雲雀,如果是6am – 12pm 就是貓頭鷹型。

絕大部分的65%的人都落在中間的第三種鳥 。

或者有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週末(或閒暇日)你都幾點起床?

如果跟週間一樣,你可能是隻雲雀,如果略晚一些,你可能是第三者鳥。

如果晚多了,超過90分鐘以上,你可能是貓頭鷹。

但是這種型態也跟年齡有關,小孩時可能是雲雀,

到了青少年或是中年又變成貓頭鷹或是第三類型,但是到了老年又變成雲雀。

但是,你的日常時機表跟妳是哪一種類型有關係。

休息

根據研究顯示,法官在中午休息前刑期判的比較重,但是在休息過後又判的比較寬鬆。

雖然不論原因為何,可以看得出來『休息通常能降低低谷區』。

愈來愈多科學文獻清楚表明:

休息不是懶散,而是讓我們重獲力量。

如果低谷區是毒藥,而恢復站修飾久要,這些休息又該如何進行?

有總比沒有好:高績效人士工作52分鐘之後,平均會休息17分鐘

  • 動勝於靜 :起來走動的休息,好過於靜靜坐在哪裡的休息
  • 群體好過一個人:社交和集體休息可以減輕身體疲勞,比認知休息(回email)或是營養休息(吃零食)來的效果更好
  • 戶外勝過室內:親近大自然的休息可以讓我們會恢復的最好

很久以來,我們都覺得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

但作者反而提醒了午餐的重要性。因為,既然是中午是低谷區的充電時間,

午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重要。

但是,不管午餐吃了什麼,重點其實是休息。

有效的午餐時間必須具有以下兩種特性:

  1. 自主:自己決定午餐要在哪裡吃,跟誰吃,做什麼
  2. 脫離:午餐時間最好脫離原本的辦公場所。

所以,不要再去小7隨便買個三明治沙拉隨便打發自己了,

站起來,至少走到辦公室附近的餐館裡面,好好的吃一頓飯,對自己好一點。

開始:正確起步、重新開始、一起開始

大家都知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現在,時機的科學讓我們看見,開始甚至比我們所料想的更有力量。

它跟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久上許多,影響會一直延續到最後。

例如在經濟差時,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對薪資具有長遠而且負面的影響,

他們會一生拿比較低的薪水,去風險比較低的公司工作。

什麼時候要衝第一?

如果你是候選人

如果你不是預設人選

如果競爭者較少(少於5個以下)

如果你正參加面試,而且要面對好幾名強勁對手時

什麼時候不要衝第一?

如果你是預設人選

如果有很多競爭者(不一定要很強,只要很多)

如果處在不確定的情境中

如果競爭沒什麼看頭或是競爭對手很弱

中間點:中年危機能教會我們有關動機的哪些事

根據研究,大部分的人在理解自己快不快樂時,

低點通常出現在中年。2, 30歲的人相當快樂,40歲和50歲的人比較不快樂,大約55歲再回到快樂狀態。

事情、人生進展到中場階段,我們會懈怠、萎靡不振,還是反轉頹勢奮力一跳。

你是悲觀已經浪費一半時間,還是樂觀地看待至少還有一半時間可以奮起努力?

中間點是生命的既定事實,也是大自然的力量。但我們可以把委靡轉變成活力,

首先,留意中間點,不要始終看不見他們。

第二,發揮中間點的振作效果,不要從此一蹶不振

第三,在中間點的時候,想像你正處於落後狀態,但是只落後一點,可以激勵自己。

結尾:巧克力和辛酸的力量

劇作家總是最知道上坡結尾的重要性,他們也明白,

最棒的結尾不一定都是傳統認知上的快樂結局。

最棒的結局,往往就像一顆巧克力,苦樂參半。

每一個皮克斯電影都有一個想要完成目標的主角,

但是他會明白這個目標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轉而追求自己需要的東西。

結果,層次最高的結尾,核心就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感。 

『心酸』似乎是結尾經驗所獨有的,最棒的結尾不是帶給我們快樂,

意料之外的見解湧現,超然物外的片刻,透過拋開想望而滿足需求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跟許多心靈大師說的一樣,這些研究都在告訴人們,

通往有意義和重要的人生道路並非『活在當下』,

而是整合我們對時間的看法,形成一個連貫的整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以及我們身在何處。

這本書帶我最大的價值是,

我會在每一個時刻中,

企圖去辨別現在的我處於什麼情緒或是狀態,

根據作者提供的意見,規劃自己的行程與工作。

知道時間帶給我們的影響與價值。

讀到最後,我才了解為什麼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要選這本書為10大領導者必讀書籍。

我們都在人生的生命長流中悠悠的走過,每一天都是我們生命中最老的一天。

有些人就這麼走著走著,就走到的終點,

有些人走著走著,會忽然驚醒,思考現在的自己到底在哪裡。

希望這本書,能讓對於『時間』『生命』『時機』有所疑惑的讀者們有啟發。

👉快速購買連結點這裡!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