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專注力的一年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超載的世界裡。上次,我老公跟我說,我從捷運站走回來的路上,大概就10分鐘路程,但是我居然就這樣滑了10分鐘的手機,但是其實並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我只是,一直無意識的滑著短影片,像是中毒一樣,超級恐怖。

我自己也是。我發現連等電梯的時候,都會想要無意識的打開手機來滑滑IG什麼的。在這個資訊超載的世界裡面,我真的似乎發現我比學生時代的我還要難以專注,更別說是以前那種可以專注一整節課的時間了。

我其實在想一件事。就連自己覺得自己有自制力的大人都無法克服這種社群媒體帶來的成癮感,我們要怎麼教導小孩去面對這個世界?

這本書其實是一個專注力實驗,作者嘗試在一年當中,每個月用一個主題,讓自己聚焦在專注力上面,練習做最重要的事。

從我們這一生到底想怎麼樣被定義開始,作者提出了,唯有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我們才可以更心無旁鶩的朝著目標前進。作者提到,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老是覺得時間不夠,沒有時間放鬆、沒有時間思考、每天都有一段長長的代辦清單要處理,或許我們可以跳出來,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我們的生活,規劃我們有限的精力與時間,去做最重要的事。選擇過著極度忙碌的生活並非明智之舉,行程滿檔更不值得誇耀,我們應該不計一切代價全力避免。我們應該選擇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選擇才能為我們帶來成功、幸福和成就感。

「為了獲得更多成就,必須追求『更少』」。

在這個愈來愈難專心的數位時代裡,唯有那些能保持專注的人,才得以在當下與未來數十年脫穎而出。哪怕身處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贏家就是能一心不變的保持專注。

專注於最重要的事

作者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如果不把時間用來優先處理自己的事務,別人會很樂意占用你的時間來替自己謀福利。就像是,你自己不重視自己,沒有人會重視你。時間是一種稀缺資源,沒有了就沒了,所以我們第一件事絕對是把專注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上。

之前提到的一本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就有提到,心智能力是有限的資源,我們必須把心智能量用在『對的地方』。即使是像是回郵件這種小事,也會耗費我們的心智能量。這兩者提到的是同一件事。也就是,我們必須在生活中的雜堆待辦事項裡面,分辨出哪一個最重要,同時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問自己『我現在做的這件事跟我目標一致嗎?』

作者提到,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想要獲得成長的特定事項。但作者會建議拿你絕對不容失手的那件事先開始,例如作者選的第一個主題是我「先專注於提升業績」,這樣未來幾個月我才有時間專注於其他項目上。所以作者的當務之急是提升業績,所以我會不斷問自己這個簡單的問題:「這件事跟銷售有關嗎?如果無關,我為什麼要做?」

「這件事跟______有關嗎?如果無關,我為什麼要做?」

作者提到,每當你遲疑是否該優先做某件事,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把這件事做好了,是不是其他事也會迎刃而解?」或者換個方式來說,你為了實現目標必須完成10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如果你能非常圓滿地完成這個特定的里程碑,是不是其他9個里程碑都會變得無關緊要了?

作者提到的這個方式,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詢問的問題。怎麼辨識這個任務到底值不值得去時間去完成,這時,自己問自己這個問題就非常重要。喜歡這一個問法,也喜歡自己問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

避免超載

作者提到,生活中要儘量避免選擇超載。也就是,避免無端浪費心智或是時間的事。

作者提了一個很合理的例子。我們是否會經開車出門,抵達目的地後一小時從包包裡出手機,赫然發現電池沒電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是你在抵達目的地後,造一直讓導航地圖應用程式處於打開狀態,雖然你根本没在用它,它徹底耗光了你的電池。我們的大腦就像手機,我們要麼把間題解決掉,要麼把它扔到一旁不予理會;千萬別打開還未解決的重要細節,讓「在背景執行」,結果耗盡了我們的電池。

現在的生活已經夠混亂了,例如工作報告還沒繳交,小孩疫苗沒打,世界杯球賽,冰箱的蔬菜又要沒了,今年的稅單還沒繳,種種生活瑣事讓生活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作者提到,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讓我們避免這種超載的狀況。

例如,當我們有很多選項時,通常會耗費大量的心力去選擇,但是當我們只有有限選擇時,我們可以花費比較少的時間跟心智去做決定。

另外,提出正確的問題有助於消除選擇超載的難題,假如銷售人員:「您夫人喜歡什麼?」這樣的問題範圍太大,會讓人不知所措。但是如果銷售人員提出的問題是「你不喜歡什麼」通常比較容易回答,我們可以在一片汪洋的選擇中,去辨認哪一些選項必須刪除,而且可以幫助顧客掌握重點。

時常提醒自己 「別攬下太多事情」。我們大多數人誤將「更多」當成時間管理的目標,以為做好時間管理,是為了做更多事情。但我的目標恰恰相反一『少做瑣碎的小事,才能多做重要的事』。我們該做的是不斷檢視生活中可以移除哪些東西,關鍵是,只去做能創造成就感的東西或是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並移除無用的瑣碎事務。

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應該像新式的硬殼行李箱;舊式的軟殼行李箱總能讓我們多塞進一件東西,但這種行為最終會導致行李箱破損,或是放不進飛機座位上方的行李架。很多人的生活也像這樣塞了太多東西。我們應該放進硬殼行李箱的,應該是最需要攜帶且不可或缺的東西,然後用很堅硬的態度(行李箱)好好保護那些最重要的東西。

幫人生踩剎車

在之前分享過一本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中,有提到的一個管理專注力的關鍵,就是辨識每一個決策點,然後決定我們到底要不要去完成下一個任務。其實,這個決策點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大腦的煞車』。

作者用了一個我覺得很傳神的比喻。如果你擁有一家汽車公司,正打算製造一種新型的車輛,你一定會用最牢靠的材料製造煞車系統,因為煞車失靈可不是開玩笑的。然而人類大腦的運作情況卻怡好相反,人腦的煞車系統是大腦中最脆弱、最喜怒無常且最消耗能量的區域中的一部分,稱作「前額葉皮質」。所以你的大腦煞車系統頂多只能偶爾發揮作用,若真要開著這樣的汽車出門,恐怕有去無回了。

仔細思考這一切你就會覺得難怪如此:有時候你的確能抑制衝動不讓自己去做某此事情,但大多數時候沒那麼容易。有時候要自己別去想那些突如其來的惱人想法,真的很困難;至於保持專注,根本不可能。如果我們要安全駕駛一輛煞車不良(脆弱的前額葉)的汽車,關鍵是避開危險的路況(讓自己易分心的狀況),例如結冰的路面,以及避免在天黑後開車。

所以,我們必須留意自己當下正在做什麼,就像汽車的自動煞車系統,我們應該輕常暫停一下問問自己:我仍在繼續做著10分鐘前的工作還是我分心了?我現在正在做我該做的事嗎?簡言之,生活中務必定期踩下然車,以確保你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避免多工

作者提到,當我們遇到到一個跟工作有關的突發任務時,你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項活動上;之後要將注意力帶回你日常的工作並不容易,這牽涉到重新啟動的成本,你必須花費一段時間才能重新進入流程。』要是我們能一心一意專注於最重要的個人目標,而非忙著回覆每則電郵或簡訊,或是急著查看每個手機通知,就會擁有更高的效能。

這個概念,在『深度工作力』裡面也有提到,當我們不停切換工作時,其實是更難去專注於原有的工作上,我們必須要再把注意力拉回原有的事情上。而最有效的方式是,專注於自己的專注力在一件事情上,然後專心且有效率的完成它。

雖然這是一本聽起來很硬主題的書籍,但是作者把這本書寫的很流暢,妙趣橫生,非常適合作為睡前閱讀。每次我在睡前讀這本書,我都會有不同的體悟。我都會開始回想今天的安排或是時間有沒有用在『對的地方』上。

所謂『對的地方』是指,我花費的那些時間,跟我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是不是一致?我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或是我有什麼地方需要調整?或者是,更極端一點的,有什麼東西我可以不用做?就像是相機對焦鏡頭一樣,縱使背景紛雜,但是當我們只聚焦在一件最重要最美好的事情上,它會發光發熱。

每天,都像是一場跟自己的斷捨離,希望留下的,都是令人怦然心動的時刻,分享給大家。

ㄓㄨ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