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

最近這幾本書好像也還蠻受歡迎的,來分享一本最近剛讀完的教養書。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談到很多,我在教養上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內心很有感。例如手足的爭吵,例如霸凌例如情緒的管理。

我覺得這本書是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來看待教養這件事情,不論是小孩子還在還小的時候,或是小孩子長大了遇到了各種學業以及人際上的壓力,這本書都以科學的佐證,帶出了一些對父母的建議。

這一本書站在高處,教育父母應該做怎麼樣的事。相反地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媽媽,他很能知道我們在面對小孩的時候各種情緒的壓力以及不耐煩的心情。

但是我最喜歡這一本書的一個序言就是,作者分享,教養的根本是情感,而情感屬於被動反應,所以我們才會有那麼多的情緒起伏,這是正常的。

這件事解釋了,我一直都知道溫柔而堅定的對待孩子才是好的,但有時候情緒一上來,再加上身體的疲累,很難不對小孩子大吼大叫,然後事後對自己後悔。

這本書提到了幾個,我覺得很值得分享給大家的教養觀念,或者是怎麼樣做?會在當父母這條路上更順利,分享給大家

討論情緒

作者把跟小孩討論情緒的這一個放在第一章節,最理想的作法,是家長隨時跟各年齡的孩子討論情緒,並且說出感受。

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覺得很多人,甚至是大人的也不太會辨識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

如果我們能在小孩有情緒的當下,開始跟他們一起辨認情緒,知道我們的情緒為何而來,要怎麼抒發。這也能教導孩子能在未來的路上,能夠安撫自己。家長回應孩子的負面感受,孩子就會越來越能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他們也會對不開心的人更有同理心、更願意提供幫助。

關於誇獎

我看了很多書,大家都說要正向鼓勵孩子,但是也有一派的說法是過於鼓勵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的自戀型人格,我常常在裡面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拿捏?

但是我覺得作者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不要稱讚小孩聰明,而是要誇獎孩子的努力,並將他的努力與成就連結,這樣他會知道他的努力是有回報的,並且以後更願意接受挑戰。』

如果稱讚孩子的智力或是能力會使他們不再熱衷於學習和克服難題,反而更積極捍衛自己的『聰明』,所以他不願意去做那些可能看起來那麼不聰明的事,例如嘗試更難一點的東西、練習很多次。給予低自尊孩子所謂浮誇式的稱讚時會有損孩子的自尊,會讓孩子更加自我懷疑並逃避具有挑戰性的事物

而被稱讚努力的學生則是比較樂於接受挑戰,並隨時充滿衝勁。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身為父母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誇讚小孩子的行為或者是表現必須與你的價值觀一致。

如果家長過度注重成就,孩子會慢慢推論出自己的真實樣貌和個人價值都要靠成就來定義。要是家長心心念念只有成績單上的數字考高分時就會誇讚他,卻對孩子大方善良的特質視若無睹,孩子就會認定其中的道理在明顯也不過了。

關於霸凌

霸凌的問題越來越多了,大家好像也越來越重視校園霸凌的這件事情。

作者很有意思的是在霸凌的這一章節,先反問了大家,『你以為你的孩子就只會是被害者嗎?』

作者在這裡談到『如何不讓小孩成為霸凌的加害者』,例如在小孩子嘲弄別人的時候,就給予機會教育等等。提醒孩子,你嘲笑別人時,即使你沒有懷有惡意,但只要對方覺得無助或受傷,那就算是霸凌。

那當孩子在遇到朋友或是同儕遇到霸凌該怎麼辦?

作者提到,一個好的方式就是請孩子去跟霸凌的受害者示好,霸凌很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加害者的目標總是會鎖定那一些落單的孩子們,伸出友誼的雙手其實真的有助於霸凌的狀況被緩解,也能防止日後再度發生霸凌的情況。

作者在這本書也提到了,如果遇到了霸凌父母該怎麼做

  • 詢問細節 :如果你的孩子被霸凌,重要的是詢問細節,我們的目的是盡可能收集資訊不讓孩子有所顧慮而隱瞞
  • 保留證據:如果是網路霸凌,請把證據截圖。
  • 通知校方並且討論有效的處理方式:如果你認為學校處理霸凌的方式會造成反效果,請和老師溝通。其中一種不當做法就是調情,例如讓霸凌者和受害者坐在一起試圖化解衝突,權力不對等的孩子碰到遇到問題調停是行不通的。

關於性別意識

作者點出一個很有意思的事『絕大多數的母親都算是懷有憑男女平權主義的理念,但似乎很少將這樣的觀念灌輸到孩子身上。』

會到書中標題,如何教導不會厭女的孩子?那就是有意識的性別平等教育。

孩子會在5、6歲時開始有性別差異的想法。階級結構會在女生六歲左右開始變動,女孩子自認不如男孩子聰明會能幹的想法會逐漸內化。例如他們可能會發現厲害的人怎麼都會是男生?但他們不曉得何謂性別歧視,所以會將這樣的階級落差歸因於不同性別的天生差異。

作者也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要幫私密部位取特別的名字』,直接教導孩子正確的學名,例如陰莖、陰道等。我們為身體部位取暱稱,就是在告訴孩子不該與我們討論某些部位,並傳遞性和身體都是禁忌話題的訊息,反而而不利於彼此日後的溝通。

知道正確名稱的孩子比較不會遭受性虐待,並且試圖通報性騷擾或是性虐待的時候成功機率也比較高。

關於手足

學者觀察學步和學圈階段的兄弟姐妹,發現他們每小時吵架超過六次,而這還只是平均值。讀到這個研究是不是很心累?

作者提了一個很有用的建議:如果兄弟姐妹發生爭執,先別管動手的孩子,直接上前關心受傷的人,直白的表示這類行為之所以不被接受,就是會因為會對到別人造成直接傷害。

家長如果要介入手足衝突,最好的做法就是扮演劇中挑剔的角色,不要判斷是非對錯,也不要決定如何化解衝突。家長只需要教導孩子互相考慮對方的感受,請雙方說出自己想要的跟自己的觀點。

『說說你的觀點,聽聽我的觀點』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拿來作比較,一旦我們提起一個孩子的長處,可能就會被其他孩子解讀成批評,並且自我內化那些我們不經意說出來的話。

當父母真的很難,衝突和強烈的情緒是為人父母生活中的正常片段,這並不代表我們做錯了什麼。

作者提到,教養的根本是情感,而情感屬於被動反應。在教養這條路上,我們面對棘手狀況所做的選擇和反應,通常是受到大腦負責處理情感的邊緣系統影響,而不是學習並嘗試新策略的前額葉。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有得到一些好的作法,在這裏也分享給大家。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