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滿足】那些行為不是你的錯!

來介紹一本新讀的書,大腦不滿足。這一本書的副標題是:我們如何在數位浪潮裡面,奪回人生主導權?我一直以為是某種新型態的消費書,才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匱乏』的書。

這本書可以是現代人類行為學裡面一個很好的起點。

它不是一本身心靈書籍,這是一個用科學行為闡述關於人類匱乏、豐盛的書。

這本書利用為什麼大腦會時常感覺到匱乏?而我們又如何在生活的行為中發現這種匱乏的心理?

作者分幾個方面來探討匱乏而產生的行為:

  • 為什麼我們會有匱乏?
  • 為什麼我們隨時想大吃大喝?
  • 為什麼我們會賭博成癮?
  • 為什麼我們會瘋狂的著迷滑手機?
  • 為什麼我會瘋狂的亂買東西下單問題?

這些的行為的根本原因,其實就只是因為我們大腦自古以來的生存匱乏大腦所導致。

匱乏是一種生物本能

早期的人類為了生存,要不斷地狩獵。儘管不知道未來有什麼可怕的事,人類仍去探索新的領土與資源。他們面對危機,只希望得到食物與安全的獎賞。

注意到了嗎?這個條件就是:機會 (去打獵)、無法預測的獎賞(有可能會補到?),快速重複性(再來一次)

我們做一件事,如果那件事是可能有獎賞的,我們現在更有可能在類似的條件之下再次去做那件事。

如果人類不願意長期堅持面對負面後果,例如在狩獵中摔斷一隻手臂,然後隔天再重複去打獵,我們早就滅絕了。

匱乏循環就是一種古老的遊戲,它的發展是為了讓我們保持活力,迫使我們在不確定性的面前堅持下來,然後再做一次,放棄堅持的人就會死。

但是到了今天,生存已變得比較容易,我們不需要花一天的時間去搜尋資源,但是匱乏循環仍然吸引著我們的大腦。

匱乏循環之所以如此強大,是因為它讓『不確定會不會有獎賞』發揮了最大功效。如果不確定是否會得到獎賞,就會無止境地更想得到它。如果它的接收是無法預測的,無法預測性會令我們沉迷,也更有可能快速重複那個行為。

例如賭博。

動物也會匱乏

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實驗,讓關在一個小小籠子裡面的鴿子,去面對類似賭博的進食獎賞。

比起隨時都有食物吃的格子,鴿子在極其無聊之下,反而會一直去啄不知道有沒有食物可以吃的格子(賭博)。如果他們有得到食物他們就會很高興,但是如果沒有,他們會不斷地去啄那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食物的格子(賭博成癮)。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也就是說,既使是動物也會跟人類一樣面對,有著匱乏的本能。

但是更有趣的來了,當科學家把鴿子放到野外去,讓他們繞一繞再回來的時候,鴿子完全就喪失了去賭博的慾望,他們就老老實實的去啄一直都有食物的格子。

在蟑螂、猴子、老鼠、其他鳥類與更多動物身上,都可以看見同樣的現象。儘管獲得的資源較少,實驗室裡的動物還是不斷地玩著賭博遊戲。即使可預測的遊戲多給了700%的食物,有些動物仍會選擇賭博遊戲。

700%!!!

如果鴿子有過其他比較像野外生活形式的刺激,似乎就能減低牠們花大量時間選擇賭博遊戲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鴿子能意識到牠們擁有的足夠了,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渴望較少,也不想逃避到匱乏循環中。

同理可證,人類在缺乏生存危機之下,例如我們不用被獅子追,我們的匱乏本能會去自己尋求外在刺激,例如賭博,例如不斷地刷手機,讓我們立即獲得立即的回饋跟獎賞,因為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這個模型稱為『最佳刺激模型』。這個模型認為動物與人類有一個偏愛的刺激程度,當刺激低於那個程度,我們就會尋找刺激。

今天的人類對於太容易獲得資源而感到厭倦。

我們花更少時間探索與搜尋食物,在戶外的時間更少,我們的社交世界改變了,因此尋找填補這個刺激缺口的其他方式,來分散注意力或安慰自己。

我們更可能像是沒受到刺激、待在無菌的小籠子裡的鴿子一樣,落入人為製造的匱乏循環中,用欠缺考慮與適得其反的消費或刺激來填滿生活。當我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賭博、網路購物,只是為了吃而吃,過度使用社群媒體,甚至吸毒。

匱乏與日常生活

匱乏同時也會影響我們各種生活樣態,作者分了好多個章節來談到,匱乏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爆食怎麼辦?

當我們總是吃原形食物時,我們的身體會直接告訴我們說『夠了,不能再吃了』,這是一種身體的本能反應。我們要避免吃加工食物,因為加工食物會切斷我們身體的自然煞車系統,讓我們越吃越多,越吃越快!然後超出自己的負荷量。

延伸推薦閱讀 :

狂買怎麼辦?

當你發現自己花了超過一分鐘才做決定要不要買某個東西時,很可能就是你在找理由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作者提到,我們可以透過用「裝備,而非物品」的眼光來檢視購買的東西。也就是,你要買的東西是一種『帶領我們前往更好目標的工具,而非獎賞本身』。

狂滑手機怎麼辦?

你知道嗎,現在社群媒體手機遊戲也藉由各種神奇的演算法吸引你的注意。他們靠著按讚數來給你意外的獎賞,然後你就在上面停留。我們現在一天接觸到的資訊,比十五世紀的人一生中接觸到的資訊還要多。

許多APP都利用了匱乏循環,讓我們覺得自以為是、憤怒、快樂、悲傷或正確,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看見廣告。停留的時間越久、使用的人數越多,就越有廣告價值。

直接放下手機,走進大自然吧。記得那個被關起來的鴿子嗎?他們回到大自然裡,就自然的戒掉完賭博遊戲的習慣了。

這本書有一個很棒的地方是,在這本書的最後的章節裡面,作者藉由去修道院來探討何謂真正的幸福。我們在面對我們大腦的匱乏本能時,是不是有真正去找到真正幸福的勇氣,而不是落在追求這種短暫的刺激上?

作者到最後其實對於幸福還是沒有答案,但是作者發現找到更大的生存意義,才會讓我們把目標或者是內心的指南針朝向真正所在的地方,而非眼前的飲食資訊手機或者是社群連結。

每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一個不好的行為時,辨識出那個循環。雖然改善的當下,你會覺得很痛苦或是種種生活上的不適,但那些短痛可以讓你獲得更正向的未來。例如離開一段爛關係,例如戒酒,例如買東西不要隨便包色。

作者的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們以為的幸福,都是不斷交付給下一個渴望。長期下來似乎會導致不幸福。一旦理解這一點,幸福所需的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這麼多。』

人們太專注於幸福,沒有人會隨時都完美的幸福,因為幸福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標的。最好專注在我們是好的事情並追隨他們,然後幸福就會變成副產品。

這本書很可以放在身邊,當我們察覺自己進入某種不好的負面循環後,可以藉由這本書,幫我們按下暫停鍵,專注在我們認爲是好的事物上。推薦給大家。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