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面對焦慮的終極解法

這本書是之前我很喜歡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的作者第一本成名之作。

這本書的作者是國際知名的成癮精神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他長期研究成癮、焦慮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如何改善。這本書把現代人的焦慮視為一種需要被正視的心裡影響。

你有沒有覺得,只要有人跟你說『啊我好焦慮』,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阿不要想這麽多啦』。

但是,這種想當然耳的反應只是讓感到焦慮的人『更陷入焦慮』。

『我為什麼這麼焦慮?我是不是有病?』

這本書讓讀者可以很快的理解人為什麼會焦慮?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首先,我們先來釐清為什麼會焦慮。

我們大腦的前額葉很聰明,前額葉皮質會從過去的經驗當中學習資訊,並將這些資訊用於預測未來。你對未來的事情發生越有把握,就越能預測並事先計劃,我們的大腦會因為可以預見的未來而感到安心。

焦慮什麼時候會出現?

焦慮會在前額葉皮質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預測未來時出現。

例如之前的新冠病毒大爆發,大家不知道要不要出門、小孩要不要上學、未來會變得怎麼樣,一切狀況變得難以預測,我們的大腦就要不斷地在有限的資訊下試圖做出判斷或是對策

然後,焦慮就出現了。

恐懼+不確定 =焦慮。

作者說,他在診所時,常常看到患者企圖壓抑自己的焦慮。

但在焦慮的時候,意志力或推理都必須仰賴前額葉來恢復冷靜的大腦。然而在這種重要時刻,前額葉是關閉的停止運作的。所以,患者在怎麽説服自己冷靜、不要焦慮都是徒勞無功的。

但是,只要焦慮的人知道,焦慮的產生只是因為『缺乏足夠資訊』,通常就可以令人發鬆下來。

為焦慮而焦慮?

作者還提到一件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通常,人們感到焦慮都是有一個特定原因,例如工作、或是某個懸而未決的事情。

但是,還有一種焦慮是不知原因的莫名焦慮。

他早晨起床就很焦慮,一整天都很焦慮,並且毫無節制的持續擔憂到夜晚,他會一直想著為什麼我還睡不著?

因為不知道自己為何焦慮,這是廣泛焦慮患者的症狀。他們會在心中找尋各種種無害的事物,然後開始擔心。

  • 觸發點:焦慮
  • 行為:擔憂
  • 結果:感到更焦慮

即使擔憂沒有意義,我們的舊大腦還是會繼續嘗試,因為這是他根據過去的經驗學到最好的生存方式。

因為在過去的某個時候,大腦把『解決問題』和『擔憂』連結起來了,所以他會認為為擔憂是最好的選擇,大腦會一直去拉那一台擔憂的吃角子老虎機,希望可以得到解決方案的大獎。

這種『以為自己好像有在做什麼』的感覺會成為一種獎勵,畢竟正在擔憂就是正在做某件事情,即使你沒有將它視為一種行為,它就是在發生。

但是,只要我們先認清

  • 焦慮的產生只是因為大腦沒有足夠資訊
  • 焦慮本身是沒有價值的行爲,焦慮不等於解決某個問題(也許根本沒有問題)

只要我們注意到這件事,我們的大腦就會選擇其他更多有回報的行為。

如何擺脫焦慮迴圈?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同時也很笨。很多思考慣性是因為我們過去的學習。

例如原始人找到食物,他們會在腦子裡面記住:我們看到食物,然後吃食物,可以生存。

我們的腦袋會自然記憶任何觸發點、行為與獎賞。

例如,你心情不好,吃冰淇淋,感到愉悅。

你的大腦會記得這種愉快的感覺,下次當你心情不好時,你的大腦會不斷地在呼喊『吃冰淇淋、吃冰淇淋,那感覺很好』。於是,你學會了在心情不好時可以吃冰淇淋。

焦慮也是一樣,是一種習慣迴圈。

我們只要打破迴圈,就可以至少讓我們擺脫焦慮。

步驟一:釐清心裡

焦慮或其他的習慣會控制你,直到你能清楚看見他們。我們只要找出我們的情緒習慣模式,就能幫助我們跳脫情緒。

當熟悉一種情緒狀態,會促使我們一直陷在裡頭,若我們一直難過或焦慮,那種難過或焦慮會變得熟悉,進而吸引我們一直過去。就像是,習慣哀傷的人會傾向聽讓人哀傷的音樂,因為那種哀傷是他們熟悉的情緒。

奪回掌控權的第一步,就是注意到他,並且將它寫下來。

每寫一個出來,你的自動導航程度就越低,自主掌控的程度就越高,因為你可以看見你要前往哪裡。

步驟二:更新大腦獎勵價值

一個行為帶來的獎勵越大,形成的習慣就越強烈。

要改變一個習慣,能夠持續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更新他的獎勵價值。

  • 觸發點:心情不好
  • 行為:無意識吃洋芋片
  • 結果:那些洋芋片到底什麼味道我根本不知道,我根本沒認真注意。

你可以利用覺察,重新審視這個『結果』  =『獎勵價值』。所以,結果會也許會變成

  • 觸發點:心情不好
  • 行為:無意識吃洋芋片
  • 結果:忽然發現洋芋片超鹹,而且吃完口會很渴,根本一點都不舒服。

我們不用去想洋芋片到底健不健康,你只要單純注意這件事帶給你什麼感受與回報。

這個感受,就是更新你大腦的習慣值。

利用覺察的方式,讓大腦親眼看見他造成的結果有多讓人不舒服,並且去更新你大腦的習慣值。

我們只單純去注意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他帶來多少回報,而不加以批判或是註解。

步驟三,用好奇心幫大腦找到更棒的機會

你必須找到更有價值的獎勵,而不能用另外一種行為來取代原本的行為,因為這樣,你只會從這個坑掉進另外一個坑裡。

作者提出的方式,就是覺察

用覺察的好奇心來代替擔憂等內在行為。只需要用仁慈心、好奇心去覺察那些身體感受與情感,轉成一個觀察自己的體驗,就可以幫助你脫離習慣性感受。

作者提出RAIN的簡單方法

  • Recognize /Relax 認知並放鬆
  • Accept/Allow 接受
  • Investigate 調查身體的感受、情緒、想法
  • Note 注意每一刻發生的事

認知到壓力出現,放輕鬆,不要咬緊牙關,隨它去,感受它。

允許並接受它,不要嘗試抗拒或是忽視它。

感知自己的身體,保持好奇心『現在我的身體發生什麼事了?』看看你察覺到哪些是最顯著的感受,接受它的出現。

最後,注意你的體驗,你身體的當下。但是不用進入分析或是解決問題模式,注意自己真實的體驗。

在好奇心下,你不需要外在東西去獎勵自己的大腦,基於天生特質,好奇心也不會被耗盡。

好奇覺察身體的直接感受與情緒,離開我們思考的頭腦,進入我們感受的身體只需要一點點時間重複練習,就能讓大腦的舊系統更新成新系統。

用好奇心去取代『吃洋芋片』『抽菸』等行為,單單只是注意自己的身體就可以讓自己平靜下來。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裡面提到的,焦慮就像色情圖片,你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你一旦看到他,你就會知道『賓果,原來這就是焦慮』!

就像作者說的,什麼事情觸發焦慮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回應。

如果我們能跳脫習慣迴圈,就可以跳脫由情緒掌握自己的身體,而是由我們自己掌握自己的情緒,而不會任由情緒掌握我們的身體。

這本書,用一種更簡單的方式來讓我們跳脫焦慮迴圈。

開始覺察到情緒對我的影響,開始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我覺得對日常活、工作或是育兒蠻有幫助的,推薦給大家。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