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意義|從演化看待中年

讀到一本很有趣的書籍,內容主要在談論『中年』時期。

覺得是一個社會現象,我總覺得社會花了很多時間來討論人類的各項主要發展時期,例如幼兒期、青春期,市面上對於這兩個時期的討論太多了。談完這個時期之後,只剩下討論老年期。

但是,中年期呢?大家對於中年的討論似乎不多。中年能討論的好像只剩下『中年發福」『中年危機』這種跟負面比較相關的詞彙。實在是太哀傷了。

這本書用了生物學家的觀點,從自然演化的角度開始討論『為什麼會有中年期的存在』,並且從中討論了我們對中年產生的各種特徵,例如中年發福、中年危機是不是真的存在?

對於科學家來說,中年時期有幾個特殊的狀態,這些狀態只會發生在中年時期。例如中年的改變通常很突然,而且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在別的物種都沒有中年時期的存在。

為什麼?

只有人類有中年時期?為什麼?

這本書對中年時期的定義主要是『40歲到60歲』。研究發現,只有人類有這段時期的存在,為什麼?

因為經過數百萬年天擇的結果。唯有這個中年期的存在,人類才能發展下去跟生存下去。

親代投資parental investment

人類是少數花了非常長的時間來養育後代的物種。當人類從生育開始,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人類父母投資的時間、複雜程度和嚴苛程度都超過其他動物天擇使我們在某個時刻停止生育,專注在我們已經有的後代身上。這種停止生育、開始照顧的時間分配,通常發生在中年。

對人類而言,親代投資已經比生育力重要了。在中年的某個時候,我們對現有孩子的投資會變得太重要,以致於我們不再生更多孩子。

也可以說,中年時期的發生,跟我們花費大量的心力來養育已有的後代有關聯。

經驗文化傳承

人類社會中,必須頻繁地重新分配食物並且高度社會性。我們受制於緊密的社會安排;而這種社會性需要更大的腦容量。人類被困在一個智力、技術和社會性的良性循環之中,而驅動這個循環的力量正是中年人。

人類過了生育年齡還可以活很久,就是為了扮演這種傳遞資訊的角色,中年人類兼具了經驗和精力,是人類最有力的供應者。簡單來說,中年時期就是為了可以把經驗與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教導及訓練青年。

中年的變化

中年發福

為什麼一到中年就會變胖?中年發福好像有跡可循。

中年時期是最節約熱量的時期。中年體重增加,是因為利用能量太有效率。隨著生殖行為減少,人類會自我調整,減少消耗的能量。為了有利於自己的生存,並且把珍貴的食物讓給後代,因此對食物需求減少、體重增加。

在中年時期,身體組成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其中有個重要變化是「肌少症」(sarcopenia)。簡單來說就是肌肉逐漸減少,而這個改變很難預防。肌少症的影響在中年最明顯,而且在女人四十多歲時發生,但在男人身上可能早在二十幾歲就發生了。肌少症對代謝的影響很劇烈,肌肉萎縮的時候,身體對熱量的需求也會降低。

兩相原因交織之下,當然中年時期容易發福了。

中年腦袋發展迎向頂峰

這樣聽起來,中年時期好像充滿各種不開心的因素,開始變胖、身體開始衰退,但我們卻發現,中年時期雖然身體開始走下坡,中年人的腦袋卻是發展最好的時期,也是認知表現優越的時期。

頭腦讓中年成為人類生產力最旺盛的時候,同時也是我們最能把文化傳承給別人的時候,中年世代就是人類生命這場大混亂中的穩定之島。

中年人前額葉皮質區的活動大於青年人,隨著頭腦變得更成熟,會改變做事時使用的迴路,所以有時甚至表現得比從前更好。中年人特別擅長「見樹也見林」,他們可以握有更大量的資訊,也可以「退後一步」,用全面的角度,將事情放在脈絡中思考,不會被細節迷惑。

中年也是思想和情緒之間的美妙平衡階段。中年頭腦避免壓力和處理壓力的效率,遠遠超過其他人生階段,代表著心理發展最終極致的時期。這時期裡,我們處理生命中負面狀況的能力,勝過了忽略這些事或做出不合邏輯(甚至妄自尊大)反應的傾向。

中年人自然的心理策略,是主動處理自己的情緒反應。中年人終於學到,怎麼讓情緒避開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打擊的循環,轉而用果斷、專注、有效率的方式處理人生。

在這脈絡中,龐大無敵的人腦其實在中年來到了頂峰。中年人並不是站在心理韌性逐漸強化的緩坡中點,而是站在一座韌性之山的頂巔。

這本書還談到很多關於中年的有趣現象,例如中年是不是比較適合生兒育女,或是中年階段的人際發展。

總體來說這本書蠻有趣的,身為即將邁入本書說的中年時期的我來說,這本書也許讓自己對於將要邁入哪一種階段更容易了解,也更能體悟書中說的隻字面片語。也許對於即將來到的中年,我更想知道什麼叫腦袋發展的巔峰,那時候的我,會是什麼樣子呢?

推薦給大家。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