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書寫女性情感和議題的湊佳苗,在10年前出版了這版書,最近再版。這本書有改編成電影,當初還引起不小的熱度。
這本書是在探討『母性』這件事情。
母性是先天存在的人類原始情感嗎?『關愛自己的孩子』這件事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後天模仿來的?每個女人都能夠成為母親嗎?『母性』看不見也摸不著,世界上真的有『母性』這種東西嗎?
也許母性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質,而是藉由後天學習形成的。但是,大部分人卻以為這種性質是天生的,當一個母親被別人說缺乏母性時,就會陷入錯覺,以為自己的人格遭到否定,而不是單純缺乏學習能力。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不完整的人,為了證明自己具有母性,就卯足全力,用言語來粉飾。
這不是愛,只是顧及他人的眼光,盡了責任而已。
這是一本在探討母親與女兒關係的小說。書裡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與奉獻,但卻把關係弄的越來越僵的程度。作者在討論一個很大的議題,大家總以為『母親會無條件愛兒女』這個設定,認為那是天性。但如果,這個母親永遠都只想當小女孩,但卻在社會期許下,必須扮演一個慈愛的母親,而女兒為了得到無償的愛,用盡力氣去渴求。這個故事的設定本來就是個悲傷的起點。
但是,更悲傷的是,這個設定也往往來自於真實。之前有個日本的社會新聞,媽媽把三歲小女孩留在家中8天7夜,媽媽跟新男友去外面旅行玩樂了。媽媽留了一包餅乾跟茶。回來的時候,三歲小女孩已經活活餓死在家裡。尿布裡有大量未清的糞便跟嚴重的尿布疹。後續媽媽的刑責我沒有去關注,但是這個社會新聞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不去。我忍不住會去想,那個被孤獨留在家中的小女孩,生前不知道有多寂寞、多悲傷、多麽想媽媽,在20世紀的日本城市,居然會有人被活活餓死。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母親。
無償的愛
這本書提到很多次無償的愛。
我在尋找無償的愛。
我可以充滿自信地回答,外婆給我的是『無償的愛』。但是,媽媽給我的是…? 那時候也是『無償的愛』嗎?她的確悉心照顧我,只不過我的存在對媽媽來說,並不是『只要有你在身邊就夠了』。我的存在只是媽媽描繪的幸福畫面中的一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個擺設。
也許親情是最接近無償的愛的方式了吧。在這個故事架構裡,外婆給了母親、孫女無償的愛。但是母親對外婆的愛遠遠超過對女兒的愛,所以面臨選擇時,大家都做了『對對方做合適的選擇』,但是也許對對方來說,不是一個最幸福的選擇。
故事中的母親,看起來是為了解人生成就而想要一個女兒。對他來說,這是她想像中『幸福家庭中出現的畫面』。
越長大才越發現,其實很多人是因為『幸福的家庭就必須要生小孩啊』這樣的觀念而懷孕生子。小孩是很敏感的,那種『只要有你就夠了』的感情,跟『為了滿足我自己想像』的母愛是很明顯的。很沈重的說,如果真的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生小孩,真的不要輕易懷孕生子。生小孩真的不是解成就。如果有了小孩,請好好愛他。
我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媽媽溫柔地撫摸我,希望她摸著我的頭說:『妳很努力了。』我希望得到這樣的愛。
認同與被愛
在女兒視角裡面,在書裡面不對反覆出現,女兒或是母親用盡全力,想要得到母親的稱讚或是認同,他們認為這樣的自己,就是被愛的。
怎麼樣才能讓媽媽認同我?我不停思考這個問題。即使媽媽不認同我,至少我自己要認同自己,喜歡自己,要努力向自己喜歡的人學習。只要我像媽媽一樣,就可以喜歡自己嗎?然後,媽媽也會喜歡我嗎?
但是,『被認同』就等於『被愛』嗎?你是認同這個行為,還是認同這個人呢?你是愛這個行為,還是愛這個人呢?有一個說法反覆不斷在親子書裡面出現,不要對小孩說『你再這樣XXX我就不愛你了』,或是『你要來XXXX我才抱你』。
身為父母,我有時候也會下意識地說出這種話,但是現在,會有意識的去區分對於『行為』與『個人』。我愛你,但我不愛你的行為。
父母太容易因為小孩『乖巧』而愛小孩,但是小孩卻是因為『愛父母』而乖巧。
我希望媽媽開心,希望她多注意我,我希望能夠做麽讓媽媽高興,讓她摸著我的頭說謝謝,希望他握我的手。這世界上沒有人稱讚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認同我。我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過去的我,太容易混淆行為與個人,期許我自己或是我孩子,可以感受到『只要是你我就愛』的那種愛,而不是因為要達到某些成就我才愛他。
母親與女兒
有人提過,各種親子關係裡面,有各種組合,例如父親與兒子、母親與兒子等。但這中間最複雜的,莫過於母親與女兒的關係。母親,同時也是別人的女兒。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太過於沈溺於當女兒的角色,而在無意識之間去跟女兒競爭、爭奪被愛?希望永遠都是小女孩,永遠都是被愛的。所以當角色轉變時,自己必須肩負起保護、照顧得角色,心裡的渴望與社會期望背離,而導致悲劇。母親也痛苦,女兒也痛苦。
當外婆因為要讓女兒保護孫女時,選擇自盡時,三個角色就陷入了無法扭轉的悲傷中。
我沒有母親,她卻有母親。當她叫『媽媽』的時候有人回答,有人撫摸她的頭。為什麼他有,我卻沒有?我沒有做錯任何事。為什麼她完全不懂得體諒我失去了畝僉,不為我的心情著想,一臉以所當然地向我撒嬌?即使知道女兒完全沒有錯,還是會不由自主的甩開他握過來的手。
這本書用了母親跟女兒視角來書寫來展現母親女兒這種幽微複雜的情緒。有意思的是,有些事情,因為兩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闡述出來的事實也不同。
例如母親幫女兒擦護手霜時,媽媽覺得我的女兒怎麼這麼冷漠、不發一語,真是一個陰沈的孩子,果然是像爸爸那邊的人。但是在女兒書寫角度,因為太開心媽媽幫自己擦護手霜,所以高興的把眼淚盈滿眼眶。為了怕媽媽擔心,只好屏住呼吸、不發一語的把眼淚逼回去。
聽到媽媽對我說這些溫柔的話,我太高興了,眼淚快要流出來。但是,如果在媽媽面前哭,她一定會擔心我是不是受了什麼委屈,所以我咬緊牙關,不讓眼淚掉下來。
或是,女兒知道外婆死因後,在女兒的書寫之下,媽媽的第一個反應是掐住她的脖子。但是,從媽媽的角度,卻是緊緊抱住女兒。所以,當女兒選擇自殺時,為了要保護媽媽,選擇了上吊自殺。
湊佳苗非常擅長這種對立視角的書寫。但放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是每天在發生的。大至法院兩造的對話,或是在家常對話裡面,因為不同的角度所以呈現不同的闡述。在親近家人間,也許更容易造成這種誤會。會不會我覺得是在關心小孩,但小孩聽來,只是覺得我在責罵他?
這本書的結尾有點頭重腳輕,作者刻意的把前面很重的情緒刻畫的輕描淡寫。彷彿前半輩子那些背在各自身上的重量都被卸下來了一樣。但是,我反而覺得作者是刻意為之。也許狀況沒有改變,只是身為女兒的他們都放下了某些情緒。
身為一輩子都在追求媽媽無償的愛的女兒,在懷孕時,描寫了這樣一段話:
當我告訴媽媽懷孕的消息時,媽媽留著淚,看著院子裡的枝垂櫻說,外婆一定很高興。我沒有問媽媽,那你高興嗎?
我將為我的孩子做我希望從媽媽身上得到的一切,我要很愛、很愛、很愛這個孩子,把我的一切都奉獻給他。但是,絕對不會說『盡己所能地疼愛』這句話。也許我的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我很煩,但這也代表她得到充分的愛。
我在看這本書時,一直想到我媽媽,我女兒。所以我真的是一邊看一邊哭,連在重新寫心得時也在哭。亙古的智障問題『我跟你媽媽,你選哪一個?』到了現實生活中,母親跟女兒只能選一個時,就會變成巨大的悲劇。
這本書看完很沈重,但是對了母性、母親、女兒的心理狀態有了很深刻的描寫,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