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在描寫各個現代女子群像,圍繞著結婚、生子、家庭、自我的描述與書寫。從成年後的女性樣貌開始書寫,到經歷結婚生子等人生階段的書寫。三十歲是重新定型與定義自己的階段,也許我們還在摸索,或終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這本書裡面分了9個小短篇,從這9個故事中,有各種女生群像與各種處境的女生,每一個陷在處境裡的人,都有他的的理由或是時空背景,然後回頭看自己才忽然發現,我怎麼會變成我不認識的樣子?這幾個短篇小說裡,有想結婚的,在情感裡被情感勒索的,跟婆家共住的新手媽媽,尋找一夜情的媽媽,啃老族的姐妹情誼,重男輕女家庭日常等等,彷彿在看一個台灣女生群像。
書裡面有很多絕妙的句子,都是走到人生某一個環節才會恍然大悟地拍大腿說:『沒錯啊~果然是這樣!』
『根據PTT離婚版的經驗。』語珆說,離婚版比結婚版有參考價值。結婚版多是沒結婚在看熱鬧,不然就是她這種第一次結婚的小白。但離婚版就是真金白銀的血淚教訓。
例如裡面有一個短篇是『家電是天賦人權』,裡面有很多精妙絕句:
我對於廣告都是媽媽需要洗碗機很感冒,尤其是母親節特惠影片,廣告永遠是一個少婦與兩個孩子在整齊的家中,旁白說明有了洗碗機以後,媽媽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小孩一一為什麼陪小孩是媽媽的工作?其實除了受精,養孩子的過程從頭到尾都不需要爸爸。但這種刻板印象的廣告,分人痛心地寫實。新冠肺炎加上缺水那陣子,洗碗機更是主婦的救星。性別平權,從家電的角度來看,可能還很遠。與其說是性別,不如說是人權。
錢可以解決的事都是小事。錢不能解決的,就是革命了
在『女子三溫暖』裡面,從一個大學生的角度去描寫了一個丈夫早逝的婦人,在三溫暖的暈熱蒸汽裡找到自己久違的自由。
那時她才意識到 ,随道著年齡增長,為了回應社會的期待,長出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格。對別人的喜好摸得一清二楚,白己的事變得完全不重要。雖然美食街的食物遠遠稱不上美食,但洗完溫泉,一個人坐在餐桌前面,有人為她端來熱臉腦的飯菜,就是天大的享受了。隔天,在廚房煮菜,她忽然猶豫鹽巴該放多少。丈夫過世,兒子也不知道要不要回來吃。「我發現我自己不見了。」
或是在『We are good』跟『脫北者』裡面描寫的姐妹情誼,例如從小跟姐妹同一個房間,在睡前會絮絮叨叨的把今天的發生的所有事情跟對方分享,姊姊就是他的日記本。所以在『脫北者』描述的姊姊邀請的一起自殺,在姊姊自殺當下,妹妹還體貼的給了姊姊最後的空間,在姊姊最後掙扎時悄悄的退出房間成全姊姊。我希望這篇短篇不是真的。
我抱著衣服,被她推出去,但走到廁所,想著我們的最後一句話應該要說些什麼。我在沖水的時候。終於想到了,我要說:「我很愛你 ,不管你怎壓樣,你永速是我的姊姊。」我洗完澡回到房間 ,姊姊上去了,但還沒斷氣,因為手腳在踢動抽播,不知道是反射作用還是掃扎,但她如果想活下來,只要把灣曲的膝蓋站直就好了。我知道我很膽小,但至少至少,不能破壞她的計畫,我已經拖累她太久了。我退出房間,去廁所吹頭髮,就算被我媽聽到也無所謂了。吹風機發出強烈的噪音,逼樣我就聽不到任何聲音。把我支開去廁所的時候,就意味她終於有自己的空間了。這是姊姊的體貼。再回去的時候,她斷氣了,像件舊衣服披掛在床架,她最喜歡的皮包吊著她。
在姐妹的世界裡,就是什麼事情都可以分享,他們是最真實的意見提供者,他們不管你內心脆不脆弱、會不會受傷,他們會安慰你,但是只有一下下。他們會用大腳把你踹到你應該要做的事情上,確保你不會後悔。
這本書一開始讀的時候,會以為是圍繞單身或是結婚主題,但是讀下去後才發覺,作者嘗試藉由一個一個的小短篇去處理女性角色的問題。不論是女友、妻子、媽媽或是阿嬤,在短篇裡面有各種幽微而細緻的描寫。在這層層的描寫底下,才是那個被好多角色埋藏的自己。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台劇『俗女養成記』中的阿嬤的台詞:
雖然阿嬤每天都在念你沒嫁,實在說起來,阿嬤有時候也很羨慕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雖然說你阿公對我是不錯,可是阿嬤做了六十年的陳李月英了,現在我也做到累了。我記得我小時候,我爸媽都叫我阿月,我朋友叫我月英,嫁給你阿公後,我的名字卻變成陳李月英,外面的人都叫我陳太太,要不然就是叫我老闆娘,或者醫生娘,也有人叫我陳媽媽。家裡面,他們叫我媽媽,你們叫我阿嬤。我也好久沒聽到我自己的名字了,阿玲,等哪天阿嬤懶得呼吸的時候,你要記得,把阿嬤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讓阿嬤能自由自在,去當李月英好某?
不論如何,我藉由這本書的各種角色,看到幾分之幾的自己,也許在某個時間點,也在經歷類似場景的時候。但是在有多重角色跟身份下,永遠先記得保護好自己,記得自己原本的樣貌,記得自己的喜好,記得先是自己,後來才是外界賦予我們的角色。分享這本書。
快速購買連結: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