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玩才會學|閱讀分享

我覺得每個家長也許都該讀讀看這本書,這本書是倡導玩樂對於學習與教育的重要性。

做過華人家長,我們的教育似乎一直是跟玩樂是互相牴觸的。在傳統文化中,孩童必須早起晨讀、念四書五經。到了現在,還是有很多課後輔導班,例如功文補習、啟蒙班等等。

我不反對小孩參加才藝班,但是我看著我的小孩的週末,心中默默的其實是有疑問的。我的童年是這樣的嗎?我是在城市長大,但是那時候我放學回家後,寫完作業似乎就只是瘋玩。我跟姐妹在頂樓騎腳踏車、在下過雨後的積水研究水澠、在女兒牆上塗鴉畫畫。在大一點,就在社區中庭成群結隊的玩,看鄰居養的小狗小貓、玩煮飯遊戲、在假山瀑布後面探險,不玩到太陽下山不回家。我老公的童年就更豐富了,各種爬樹抓繩灌蟋蟀樣樣都來,在各個三合院裡面瘋跑,假裝打棒球打破別人玻璃窗更是常見。

但為什麼現在小孩的行程好像跟我們不一樣?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生物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其實是哺乳動物的動力與生物基礎。但是隨著自己的小孩在一般的學校產生極為嚴重的適應不良,作者將孩子轉入一所體制外學校,從中看到的小孩的成長。看到這一連串的發展,促使作者開始研究體制外的學校教育與玩樂對於孩童的教育影響。

作者從心理學到人類學,加上科學和生物進化論中指出,其實人類應該是被設計成『從玩樂中學習』,但現有教育體制卻封閉孩童的學習慾望和潛能。

自由玩耍是兒童學習建構自我行為的方法

作者花了很長的篇幅在討論從狩獵時代到現在工業時代小孩如何玩樂跟學習。在農業社會之前,孩童整天都在玩,除了幫家族處理一些生存的瑣事之外,幾乎整天都在玩。從玩樂之中,學到生存必須的知識,照護人的方式,協調與分享。

但從農業社會開始,人們必須遵守階級制度,想要成功賺取金錢,就必須臣服於那些更富裕、更有地位與權力的人。農家對小孩嚴厲管教,就是為了要讓小孩養成保守、順從、守規矩的態度。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讓我們去訓練小孩做一些『我們認為對將來有用的事』,卻從不考慮孩童或是本身的意願,只是一味壓抑他們的自由意志。

我們把孩子送入學校,因為我們想要讓他們學『我們認為對將來有用的事』。

我們透過標準教育、分數,試圖要把一些知識塞進小孩的腦子裡,要求他們違反天性的坐在教室裡面一整天。而這些違反天性的制度,讓壓力過大的年輕人新聞到處可見,這個新聞真的太讓人窒息。

作者從演化中與體制外學校得到結論:反而什麼都不教的學校是能教小孩最多的學校

體制外教育的特色

作者觀察到,這所他兒子就讀的體制外學校有兩個很大的特色,『混齡教育』與『什麼都不教』。

學校的『什麼都不教』,其實是把時間都放給孩童讓他們自己玩樂。因為沒有標準制式的進度,孩童可以自由在的玩耍,他們在不斷自由自在玩耍,可以更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更能自發性的往那個領域去鑽研發展,學習更多更專精的知識,自發性的從內在去驅動孩童學習。他們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與擅長的事物,而不是只是困在標準制式成績中不知所措。

自由玩樂是教導兒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最佳方法,遠離大人之後,他們可以盡情玩樂、獲得控制權,學會自己決定,自己解決問題,平等對待他人。學校提供了可供自由玩耍的時間與空間,使用工具的機會和自由,交換想法的自由與無霸凌的環境。

在高度自由玩樂的孩童中,他們發現孩童有以下特點:

  • 責任心與自動自發
  • 高度積極性
  • 在有興趣的領域裡習得特有的技能與能力
  • 無懼於威權人物

而『混齡教育』則是刻意將不同年紀的幼童放在一起。年幼的孩童跟著年長的孩童學習一切長大或是社會化所需要的協調、克制慾望、照顧與管理的能力。

在很多研究中都發現,很多不同文化中都有類似的孩童文化:年幼的孩童都會觀察年長的孩童的動作,觀察的過程中會促成兩者互動的動機。指每個世代的孩童都會從較年長的孩童身上,習得某些特定的技能和知識,並將知識傳承給下一個世代的孩童。較為年幼的孩童會激起年長幼童的照護本能並且成長,尤其對小三歲以上的孩童表現較為友好與同情心的心理。

自由玩耍是什麼?

作者提到幾個很重要的觀念,所謂的自由玩耍跟有一定的特色。想想我們小時候跟鄰居小孩一起瘋玩的遊戲,很多其實都是非常自由自在,我們可以自己制定規則、最重要是要好玩。遊戲特色:自我選擇與自我導向,意義比結果更重要、不被形式所支配、富有想像力的。過度把注意力放在獎勵和成果上,可以會毀掉遊戲。

  • 每一個遊戲參與者都要開心
  • 規則可以修改,而且是遊戲者訂下的
  • 以爭執、協商和妥協解決衝突
  • 敵我之見並沒有真正的區別
  • 玩的開心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遊戲心態』。遊戲心態可以增加創意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一樣的心態,也可以用在大人身上。當具有大幅自由選擇何時工作的成人,會比較覺得工作有趣。但如果比須依照他人指示,沒有什麼餘地可以發揮創者,很少覺得工作是遊戲。

我們可以怎麼做?

作者其實並沒有一味的呼籲大家要去思考體制外學校,但我們有一些方式是我們身為父母可以做的。作者提出『信任式教養』,也就是把空白的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去自由玩樂,而在玩樂中有幾個我們可以思考的:

  • 回想自己童年最快樂是什麼時間?
  • 放棄我們可以為小孩決定未來的想法
  • 不要嘗試監視小孩的活動
  • 創造可以安全玩樂與探索的空間

讀這本書時,一直想到之前有介紹過的一本 預備教育的未來,這兩本書都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教育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協助孩子理解我們所生存的世界,透過本身的自由與行動去發展和實現自己的潛能,並將新的可能性帶進這個世界,能夠對社群有所貢獻,並且在經濟上能夠獨立。

這本書比較從核心開始,先強調玩樂有助於學習,而 預備教育的未來則是讓我們知道可以透過哪種方式去教育孩子。

人類有三大核心能力,而這些能力是生來就根植於我們的基因裡的:好奇心、玩樂心與社交力。我們如果放手讓小孩從自己核心能力去找出建構自己跟外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會到了大學還不知道我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們不會對自己到底對什麼有熱情感到困惑。

這本書其實給了當父母的我一個很大的啟發,而這個啟發也回答了我當父母以來的諸多疑惑,例如童年應該是長什麼樣子,我想要他們有什麼樣的童年,長成什麼樣的人。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快速購買:點這裡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