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法式優雅育兒術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標題之後,我真的覺得看起來就是那種很廢的教養書籍。可能就是充斥著很多口號式的說法,什麼讓孩子做自己之類的。

但是我開始把這本書重新翻出來的原因是上一本我的推薦書籍 AI 世代的創意教養 有提到這本書的某個觀念。好奇心驅使之下,開始閱讀。一讀之下不得了,這本書用了另外一個角度回答了某些問題,也看到不同國家或是文化對於小孩教養的方式或是理念。

在美國文化強行盛行下,其實很多的教養書籍也是從美國而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都接收了美國對待小孩的方式,但是卻沒有回過頭去想想在歐陸是怎麼樣看待小孩這件事。這本書給了我們另外一個觀點,有些觀點我覺得很有趣,例如一定視小孩為一個獨立個體、大人擁有絕對權威、一定要飲食均衡、一定要打招呼等等的這些事,給我另外一方面的啟發。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人,因為婚姻的關係搬來法國。在法國,她看到法國媽媽跟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自己總是很累很疲倦,小孩很吵,但是自己還是需要很有耐心的假裝一下都很好。但當他環顧四周,發現法國媽媽為什麼可以這麼從容優雅的生活?他們到底有什麼秘訣?

這本書一直環繞著這個主題,究竟有什麼是可以把累得要命父母拯救出來?怎麼樣才可以在規範與創意間讓孩子成長?

小孩需求不是唯一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美國的『子女至上文化』,指的是社會將母職的極大化期待,認為一個母親從懷孕開始就要竭盡一切增進子女的身心靈福祉。這些父母把教養孩子當成一個工作專案,為了盡可能培養孩子的才藝與技能,家長策劃各種活動,密集訓練孩子的論證與語言能力,並且嚴加監測孩子的學校生活。

尤其是中產階級,認為給孩子的教育跟刺激越多越好。並且認為孩子心靈非常脆弱,需要嚴加保護,我們認為父母做的任何決定都會傷害到孩子,尤其是現在的年輕家長正好是最信仰精神分析的一代。

看看我自己,其實我也有這樣的傾向。策劃活動,把週末排得很滿,找行程或是餐廳先找有小孩可以吃的餐聽,這些作為其實反應在我內心還是把小孩的需求放在我自己前面。

但是,小孩也是家庭的一部分,應該是在合理範圍內,不讓小孩需求的優先順序總是排在其他人之前。如果我們這樣有求必應,對孩子真的是好事嗎?不僅對孩子教養沒有很大幫助,很大一部分我們也會因為老是無法滿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感到精疲力盡。

反觀法國父母,他們很愛孩子,卻不會過度投入。他們認為再怎麼樣稱職的父母,也不該有求必應、隨傳隨到。

他們認為就算再好的媽媽都不該時時刻刻忙著照顧小朋友,即使偶爾沒有滿足到孩子需求,也不需心生愧疚。他們認為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照顧孩子會危害生活品質。

他們關注平衡,別讓生活當中的任何一部分壓縮到其他事。養兒育女也不例外。學著把生活重心從兒女轉回自己身上,讓自己的需求也能順利展開。

教養就是跟著感覺走

作者在書中一直鍥而不捨的去詢問法國媽媽有什麼技巧?為什麼他們孩子都看起來特別乖巧?所有的法國媽媽都一臉問號的看著作者說『沒有啊,我沒有什麼特別教養規範,我就是跟著感覺走』

叮咚,這句話彷彿啟發了作者什麼,這些法國父母給的第一堂課就是,小孩沒有什麼特別教養規範,小孩不能照書養,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雖然拿捏教養的尺度是一們艱深的學問,但是我們隨時要做滾動式調整。

這個啟發,跟上一本書AI 世代的創意教養一樣,談論到個人化教養。個人化教養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新名詞,每一個孩子個性不同,教養方式也一定不同。拋開那些一定要XXX的觀念吧,有些對話、交談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只你有你跟小孩在關係裡才知道。

設立教養框架

雖然法國父母非常隨心所欲,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是非常是非分明的。

作者提到,法國父母會先界定一個必須嚴守的形式界線,小孩在框架的範圍內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法國父母希望培養出孩子自己的品味及意見,小孩必須先學會尊重規範、控制自己,才可能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性格。我們要傾聽孩子的聲音,但是拿捏規範的是我們。

教養的重點在於行動前先詢問大人的意見。弔詭的是,理想教養下,最後長程的目標是孩子可以選擇違背父母。

孩子必須先學會順從,才懂的如何違抗。如果不為孩子設下規範,他們會迷失在慾望之中。法國父母設好框架,讓孩子在框架裡面蓬勃發展。

讓孩子幸福快樂並不是對他們最好的事情,理性的理解才是。

孩子最需要的是『有助於自主和成長穩定的心理狀態』,所以適當的讓小孩面對被拒絕、體驗挫折,孩子需要知道他不是世界中心,應該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

法國父母也承認法國父母很矛盾。他們在政治上絕對的反對威權,但是教養兒女時,父母就是老大,小孩永遠不可能跟父母共享權力。美國那套家長的地位跟小孩是平等的在法國父母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有些事情跟沒不用討價還價,例如均衡飲食、例如打預防針。

生活中本來就有很多不喜歡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就是義務,我們永遠不可能只做喜歡的事。

在小孩認知還有限的時候,嘗試用大人的角度去解釋非做不可的原因只會讓父母跟孩子雙方都非常精疲力竭,倍感挫折。

作者用了很多章節,去理解法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我們常常會半開玩笑的說我們面對的孩子是半獸人,但法國父母則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他們必須學習社會的規範。小孩有很好的認知能力,但大人要給機會讓小孩實踐這件事。

例如如何讓小孩睡過夜、如何教導書不挑食的孩子(每種只要嚐一口就好、保持愉悅的態度,不讓小孩有偏食跟討價還價的權利)。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性,學會自己玩,學會試著獨處,學著照顧與陪伴自己。

法式教養到終極理想,真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但不須一味屈服在孩子的意志之下。在危急時刻,父母還是做決定的人,在框架之內放手讓孩子自由行事。

我認為這本書很特別的是,本書的觀念其實介於美國與華人社會之間,法國教養嘗試在過於放肆與過於緊迫中間抓出一條道路,教導孩子可以適應社會規範,並且做回自己。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有點老套,但裡面的內容其實非常實用,有很多新的做法與觀點是我之前沒有想到過的,推薦給大家。

快速購買連結:點這裡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