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寫關於魚販的那些日常,關於那些拍賣場裡的魚,關於那些攤販上的冰,關於那個嗜賭如命的爸爸,關於作者的前半生。
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那些信手捻來、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魚(畢竟我只認得出鮭魚鱈魚這種,而且是切好片的),熟悉到你知道那一定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才能這麼自在談論。對於不上市場的我來說,多麽艱深的詞彙。那些紅喉馬頭魚肉魚對我來說彷彿無字天書。我通常都是媽媽叫我去哪一攤買,我就去哪裡,只買固定的,我認得出的魚類。再多對我來說,太艱難了。
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窺知對我來說很神秘的魚販後面的運作,還有各種魚類,無異來說是一本『如何在台灣市場購買魚類指南』,實用性之高,覺得非常有趣。
我一直覺得買魚是個比買肉買蔬菜買肉類更難的事,尤其是在台灣這種環島地理環境下,各個地方盛產的魚類都不一樣,什麼時候要去哪裡買哪一種魚、什麼季節要吃什麼魚超級複雜。不像蔬菜,不知道怎麼煮,就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洗洗切切加蒜頭爆炒一通,大多數不會太差。
除了種類之外,也要知道新不新鮮,怎麼吃最好吃。尤其是鮮魚蝦貝更講究鮮度,作者這本書一邊在闡述他的人生他的市井觀察,更加可愛的是他更細細敘說關於市場那些魚類的種種,從怎麼拍賣、怎麼販賣、到如何辨別魚類鮮度種類,更妙的是居然有一整章節是在描述『怎麼偽裝成魚販』的教學,看完之後我都忍不住想要偽裝一番,去魚拍賣市場準備買魚大顯身手一番了。
想確認鲜度?請動手摸,摸魚後不要猶豫,將滑黏的手往屁股一擦,擦上衣也行。不要跟批發魚商要什麼衛生紙,夠熟就會給你,不熟就「煩欸你」。不能捏、不要壓,可以打開鳃蓋聞幾尾,可以捏泄殖腔聞異味,但别捏魚身。合格的批發魚販,必須在拿起魚時知道魚的鲜度,更明確地說,用看的就得知道行不行了。不要裝懂,裝個樣子還可以接受。
在批發市場買魚,刻意装懂沒有好處(應該說人到哪都不要刻意裝懂),看馬加魚說土魠魚,指變身苦說石鯛,很常聽到種笑話,没人會把這種人當肥羊,只覺得很蠢。
這也是一本關於作者前半生的故事。作者從懞懂到接下家裡面魚攤,沒有人問他喜不喜歡,沒有人問他要不要接。在敘述裡面,你可以讀出阿公對他的愛、他對爸爸的愛與無可奈何、愛恨交織的絕望。
作者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大肆抱怨,但你可以從字裡行間同感作者的心理轉折。應該這樣說吧,這些故事,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親戚或是鄰居間聽說,但是作者把這種對家人細微悠長的糾結情緒敘述的很好,你會感同身受,因為那些也許就是發生在你我身旁的故事。我愛他,所以我願意接受他加諸在我身上的一切,但我也恨他,恨他把我的生命搞的一團糟。
阿公跟爸都說以後不要賣魚,好好讀書。後來爸只說,記得幫忙家裡,要好好賣魚,沒有再提好好讀書。
變成稱職的魚販之前,我學會了什麼工作命我厭惡,同時學會了什麼命我嚮往。既然不愛的、討厭的都能做好,那還有什麼不能做呢?我這麼想。身為一名魚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
作者從15歲開始幫忙家裡的魚販,甚至因為幫忙家裡的事業放棄高中,選了五專。在考上交大研究所後,因為要幫忙家裡爸爸龐大的賭債,輟學開始從事魚販工作。最後一根稻草,是爸爸在第二個女兒出生當天,還一樣跑到醫院跟他調頭寸。後來,我看了作者專訪才發現,原來爺爺已經幫爸爸還了9000萬的債務,而外面留給他的還有2000萬債務。最後,作者走了,離開原生家庭,重頭再來。
問自己怎麼辦,該怎麼辦?無聲地小聲地,那些聲音在睡前閉眼時巨響。這是家醜吧,不能外揚。但內心是痛是苦,跟誰說呢?我說不出裝睡的人叫不醒,叫不醒的是我爸。醒的是我,難以入睡。
作者承受了上一代留下的龐大的、無所遁逃的龐大債務,而且越滾越大。他曾經很努力很努力的賣魚,希望能撐起這個被爸爸賭博弄到妻離子散的家,但是爸爸拒絕了。爸爸理所當然的,覺得作者應該要幫他還完賭債。理所當然的。而這些在台灣希望的家醜不能外揚的文化中,作者簡直有淚無處彈。
「讀那麼高,幹麼賣魚啦?」又有人問我。我更難回答了,「只是工作」我說。接下魚攤時,吳郭魚一公斤六十元,阿公中風在床。我仍在賣魚,變了一些,但爸仍然在賭。沒人問過我喜不喜歡賣魚,我卻每日每夜地問自己:不喜歡又能怎樣?
這麼說好了,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足夠真誠、足夠坦承、對家人的愛恨交雜與作者信手捻來的魚市的味道混在一起,作者只是寫,文字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你讀的文字惦得出它背後的重量。作者的文字很簡單,很流暢,沒有他多修飾詞,但是那是作者的前半生,紮紮實實的。
太重了。
如果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那我確信,作者正透過書寫這本書,走在療癒自己的路上。
如果你特別喜歡台灣那些夠煙火氣的生活描述,如果你喜歡那些描述市井小民的文字,推薦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