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傳說臥底報告|閱讀報告

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前同事P的老婆(只不過作者應該不認識我哈哈)。我是在他們還在德州的時候,因為工作關係知道作者尼可。作者是一個不會寫代碼的文組女生,彷彿一個誤入叢林的小白兔,不小心闖入了由代碼新創組成的矽谷,從她眼中,看到很多光怪陸離卻有感覺發生在矽谷這裡不意外的事。

這本書我讀來根本笑中帶淚。原因是我對作者精確又不失幽默的描述,逗得哈哈的大笑,但是有時候卻又不得不承認矽谷這個地方的魔幻與令人費解之處。身為一個在科技業的文組女生,我完全可以理解作者在矽谷各種震驚。曾經,我跟我同事聊過,他說他原本是在時尚業,跟著老公搬來這裡,只因為在這裡科技業的薪水是其他產業的兩倍,他只好放棄GAP 的工作,去蘋果做供應鏈。

第一次到矽谷時,我以為我會看到高樓大廈或是多令人震撼的辦公室,畢竟過去20年,矽谷活生生就是全球的淘金熱點,不管是FAANG 或是個種隨時IPO 的新創,對於外圍人來說,那裡就是個神秘富有高級好玩的代名詞。

那是一個創業者醉心於融咨與擴張,白領階級醉心於股票期權和跳槽的年代。所有叫得出和叫不出名字的企業,都在砸重金瘋狂爭搶人才,造就新支淘金潮。矽谷和舊金山的房價不斷飆漲,投資移民湧入,帶著大把的現鈔質房,房子平均不到七天就成交。每個月,我都有朋友從外州或其他國家搬進矽谷,佳進科技公司安排的住處,那種附全套傢俱、有健身房和游泳池的公寓。公司連搬家費、手機費和網路費都包下了,還提供數十萬美元的簽約獎金。憑藉公司股票的水漲船高,只要没有學貸、理財得宜,幸運的工程師往往能在幾年內,開始置產投資。

一下了舊金山機場,租了車往矽谷開去,一路上越來越疑惑,101 或是280公路轉下去,看到的是不超過6層樓的低調建築,樹木花草參天,乾淨的街道,明亮的陽光,新鮮的空氣。路旁的低調的建築物,我都看不出來那是富可敵國的科技公司。唯一可以認得出來的是,旁邊有個小小的乾淨,標示著科技公司的logo,那時候,你才會覺得,啊~你來到世界科技中心矽谷了啊!在矽谷,看到各種稀奇古怪的車子或是你叫不出名字的東西在路上跑,大家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可能在嘴裡嘟噥一句,可能又是哪個公司在試自動駕駛之類的吧。

作者提到的矽谷穿衣風格,也是我在矽谷看到的經驗。曾經,我帶了高跟鞋跟洋裝去出差,到了那裡,發現整個辦公室的人都是平底鞋、Lululemon 跟素面的T-shirt,沒有奢侈品,沒有大logo,唯一的logo是帶有公司logo 的T-shirt。在矽谷,穿著這種T-shirt 可是比其他奢侈品更能代表身價的。 

除了這種帶有個人風格的「隨意」穿搭風格,有些矽谷人還極為崇尚印有公司logo的衣服、帽子和背包。走在矽谷街頭,時常可見從頭到腳都印滿公司1og0的科技人士,且以剛到新公司就職的男性居多。這些人一方面自豪於自己所任職的公司,另一方面是在哪裡工作比名牌光環更能彰顯自己的「身價」,而即使是公司工恤,也蘊含一定的「潛規則」。打個比喻,一個穿著2008年臉書T恤的員工,就比身穿2014年T恤的要值錢,因為臉書於2012年首次公開募股,在2008年加入的早期員工,在公開募股後可能早已是千萬富翁。簡直言之,依據公司T伽判斷一個人的薪資水平,在矽谷早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作者在這本書裡面提到三段在矽谷工作的經歷,一段是新創,一段蘋果,一段Meta。對作者來說,剛好經歷了矽谷最極端的幾個環境,從新創的科技大頭,從極端保密的公司到開放扁平的組織,作者在裡面真的彷彿是臥底,細細闡述那些他觀察到的,有趣的、瘋狂的、令人費解的公司文化。

隨便抓幾段出來,因為這幾段我讀了之後,簡直是哈哈笑的欲罷不能,這不就是我常常在工作之餘跟感覺到的感覺嗎?以前的工作夥伴,跟我說他寧願在Cisco 待到老死也不願意去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做到死,現在想想怎麼會這麼幽默啊~

賈伯斯的領導風格,完全體現在這句話之中。前彭博社專欄作家Joe Nocera,長期關注矽谷科技圈新聞,他會在《君子雜誌》提到賈伯斯所要營造的工作氛圍:「一個讓人更努力、更長時間工作的環境,你必須面對最沈重的期限壓力,扛起你從沒想過可承擔的責任。從來不休假,幾乎連週末都從不休息,而你完全不會在意!你會愛死這種生活 !」

無怪乎,在矽谷許多人私底下說這家公司是「美國的鴻海」。

作者還提到一件我覺得很有感的事。在美國科技公司待越久,你就越能感覺到,會說話跟會做事都是同樣重要的技能。我們從小被要求的就是惦惦做事情,不要發表太多意見,把精力放在做事上。但是,後來會發現,會有邏輯的講話,講出吸引人的故事,是跟做事一樣重要的事。在公司裡,通常發現,在執行面上,都是華人的強項,但是談到說話、present ,我們遠遠比不過從小訓練說話的美國或是印度同事。

也許是文化差異,讓他們的 mindset 的差異。這部分,我一直都還在努力追趕。也因為這個原因,讓我對小孩的教育產生了極大的省思,也就是,我希望孩子長大後,變成哪一種人?接受哪一種教育?是傳統的東方教育模式還是美式教育?這些微小卻重要的差異,在我進入美國科技公司好幾年後,讓我產生翻轉式的態度轉彎。

和一般亞洲人相比,我是善於表達的人,從小在演講、辯論比賽屢獲名次,但我會在矽谷練習模擬面試時,見識到我的老美朋友,如何舌燦蓮花將學生時代一個微不足道的科學競餐,描述成有如奥林匹克數學競賽突出重圍的驚人案例。不得不說,我完全被美國人的口才震攝了 !滔滔不絕、天花亂墜,言談之間製造故事的高低起伏和重點,表情和手勢更是到位。

反觀我自己,雖然研究所學業成績排在全系前百分之十,找工作時卻彷彿無用武之地。我觀察當中的差異不只是英文口語能力的高低,而是心態上的差異。我們亞洲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少說多做、沈默是金。而在美國社會,大部分情況之下,「會說」比「會做」更為重要,君子慎言這種事是不存在的。

作者從學廣告行銷的女生,一路從台灣到美國,血統純正的文組女生,一路走進了超酷的矽谷新創公司跟大型科技巨頭,從代碼小白一路到開始寫測試碼。特別喜歡作者說得一段話:

我過去受的亞洲式教育告訴我,「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要規劃好一個長遠的目標,做好萬全準備,按部就班地去實現它。但我時常懷疑,什麼時候才算是真正的準備好?

我認為矽谷軟體開發的精髓 「Keep Shipping、勇於犯錯」,也可以成為人生經營的策路。如果把人生當作店開發,自己就是這項產品,採取「測試」模式經營人生,容許在推出成品前,試驗不同的功能、探索多樣的可能時依環境的變動和回饋,調整與精進自己。相信在人生開發的道趟旅程上,能收穫更多意料之外的風景。

這本書,推薦給在科技業、對矽谷有興趣、對新創有興趣的你們。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