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Email的世界| 閱讀分享

這是我很喜歡的作者卡爾.紐波特 暨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之後,針對於現代工作常態更深入的剖析,也就是如何從超載的email 世界中逃脫而出。

你有沒有聽過很多人,為了要『展現』自己的超高工作能力,常常會說『 啊~我的信箱有500封未讀郵件』,或是『我今天早上回了50封郵件』,並且對這個描述沾沾自喜。但是,多少封郵件真的是展現工作力的方式嗎?

不,其實並不然。更多的email 並不代表更好的工作能力,只能代表你被資訊超載了。

作者先從現代常見工作模式談起,有一個人在郵件上提出一個問題,隨之而來的人就不斷地在這個郵件串上回復,隨著一來一往,訊息變得零碎且沒有共識,後面加入的人常常需要從一長串的郵件回覆中去推敲發生了什麼事。

這就是本書提到的『過動蜂巢思維』的工作方式,指的是你的工作因為一來一往的對話造成的碎片式的效率低落,這裡的工作永不結束,總是會用各種的臨時、碎片式、無結構的訊息流動方式展開,這種工作流作者稱之為『過動蜂巢思維』。

作者身為鑽研各種生產力著名的專家,總結出最佳生產力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盡量在某一個時段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避免多工進行。

在『最有專注力的一年』跟『深度職場力』都指出,當我們遇到到一個跟工作有關的突發任務時,你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項活動上;之後要將注意力帶回你日常的工作並不容易,這牽涉到重新啟動的成本,你必須花費一段時間才能重新進入流程。要是我們能一心一意專注於最重要的個人目標,而非忙著回覆每則電郵或簡訊,或是急著查看每個手機通知,就會擁有更高的效能。

知識工作者基本上將注意力分散在兩條平行軌道:一條是執行的工作內容本身,另外一條是隨時持續且超載的、關於工作內容電子交談。

在2018年相關統計是,半數的工作者,每六分鐘就檢查一次email 或是Slack(電子交談)。事實上,最普遍的狀況是每一分種檢查一次email 或是即時通訊,而你不停的被湧入的紛雜email 干擾,你的心智隨著不同的request 切換到不同的專案或是行政事務上,工作效率反而是降低的。

作者從email 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談起,這是 email 發明者完專案看板全沒預料的結果。我們剛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你知道你可以回覆客戶問題,或是迅速回應不同時區的同事,而他們也知道他們找的到你,於是發出更多問題,期待更快速的回應。雙方對於期待越高,你感受到更快回應的壓力。

作者提到專注力資本原則,因為知識生產者並不像勞力那樣可以被密切監督產出,所以如果找出可優化大腦的能力,持續為資訊加值的工作流,可以大幅提升知識產業的生產力。當我們有意識的慢下來,可以把專注力放在正在執行的工作上,如此一來,工作便可以更有效率,並且在相同時間有更多價值的產出。

如果是組織可以怎麼做呢?

專案看板

作者提到了一家公司因為生產力低落,而開發了一套工作系統,他們把日常的工作大部分放在協作的專案管理看板上,全部的資訊都在專案看板上。這個看板上可以看到許多細分的工作、負責人與進度。好處是,員工只要打開某一個專案,他的專注力都會在這個專案上,專心且單一的執行工作,而這個專案的所有資訊也都在這個看板上,而不是散落在某一個人的email 裡。

優化知識工作生產流程

如果想樣好的推進所有的工作進度,如何讓流程有效率?好的工作生產流程應該是盡量減少工作進行的模糊狀態,以及未排定的通訊量。這些流程應該包含

  1. 容易評估誰在做什麼?做得如何?
  2. 無需大量的未排定通訊便可以展開工作
  3. 有明確的程序可以更新任務指派

專業化原則是少即是多的改念。如果你設計的工作流程將大部分的時間在不受打擾下,專注做他們專長的活動,你所創造的總價值會遠高於相同的工作者。

如果是個人可以怎麼做呢

個人看板

看板也可以用在管理自己的行程上。可以把要做的事情分成三欄,分別是「選項」、「進行中」、「完成」

  1. 為每一個角色都做一個看板
  2. 安排定期檢討會議
  3. 增加「待討論」欄位
  4. 增加「等候回覆」欄位

其實個人看板就像是一個小型的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將我們要做的事情分門別類且一目了然的呈現。另外,作者也提出兩個概念可以節省個人工作的時間:

  1. 將不擅長的事情外包:把耗費你心力但又做不好的事情外包吧,這樣你可以專注在你擅長的事情上
  2. 用盡責換取自治:如果你把自己本身工作做好,你可以提出用有價值的工作交換自由度,證明你可以管好你自己,不需要micro-managment 

我想起工作的第一年,因為還不熟悉工作文化,在郵件上戰戰兢兢,生怕做錯事。有一次,跟研發人員因為某一個專案而有些爭論,郵件來來回回的你一言我一語,當我正埋頭想要回復3個小時內已經來來回回10幾封的郵件時,我的直屬上司走過來了,他說『拿起你的電話,直接召開一個會議。郵件不是聊天工具。』

當時的我覺得很委屈,我還覺得我生產力超高,一直有推進問題(其實根本沒有,因為一個問題解決可能會產生另一個問題)。這件事對我衝擊很大,直到我召開完電話會議,總共才30分鐘,大家對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一目瞭然。而郵件只是做來更新會議記錄跟各項目負責人的工具,而不是專案管理的工具。

這本書在某方面更手把手的教我們,不論你是組織或是個人,怎麼在郵件超載下,管理自己的工作跟生活,運用一些小技巧,有更好的產出並且達成工作目標,對於職場人而言,是很好的工具書,推薦給大家。

快速購買連結 點這裏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