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這本書已久,總算拜讀了這本書。
這本書果然如傳聞中好看,雖然是一本科普書目,但是語句與翻譯都非常的流暢精準,可以讓人像看小說一樣看下去。
我來分享一下當初想要看這本書的原因。我其實沒有對什麼東西特別成癮,但是我有一天發現我一天可以花6小時在手機上!
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震驚,那就是一個普通的一天,我在不知不覺下花了6小時在我的手機上?
但我在手機上幹嘛呢?沒幹嘛,就跟大家一樣,我覺得無聊,就滑滑手機,看看臉書、IG,然後看看有沒有人傳了什麼社交訊息來。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縱使是在開會我也會想要手癢滑滑看手機。
簡單來說,我覺得我對手機成癮了。
這本書有一個段落是這樣的:『人們無時無刻都盯著手機看,對於周遭環境毫不關注。起床第一件事已經不再是刷牙洗臉,而是先看一下手機訊息、滑個社群。吃飯、聊天甚至追劇時都要邊滑手機。一旦手機不在身邊就會非常不安、焦慮。但仔細一想,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才近十來年的事而已,在這之前生活也是好好的呀。』
這些總是忍不住會做的癮頭,為什麼會出現呢?
也許是因為人們想追求的事物愈來愈多,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事。在這種持續追求不停歇的行為後,心裡卻也會感受與累積相對應的痛苦,而為了要有效率地逃開這些負向感受,追劇、手遊⋯⋯等行為就因之而生。
這就有如疼痛的患者不斷地需要麻醉一樣,這種心理麻醉的效果也會愈來愈弱,就需要更高的劑量或更強效的方式來讓自己恢復平靜。
作者提及這個觀念讓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曾落入這個惡性循環裡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有那麼嚴重嗎?白天工作壓力大、心累想看一下劇、放鬆一下,這也錯了嗎?
關鍵在於看劇、打手遊後的「心理感受」,如果需求量會愈來愈大,就不是一種好方法;如果看完常會覺得日子空虛,那也不是一種好方法。
你是不是也常常在滑完手機後,覺得心裡空虛?
尤其是現在社群媒體真的很知道人性,他們就是要設計讓人上癮的!中國流行一句話『抖音一響,父母白養』,說的就是這種手機成癮造成的各種學習專注力的喪失,學習成效有感的下降等問題。
這本書回答了這些我想知道的問題,非常深入淺出的解釋這些心理需求怎麼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該怎麼做?
爽跟痛是個蹺蹺板
大家對『多巴胺』這個詞彙一定不陌生,就是會讓人產生愉悅的物質。
科學家最重大的發現,就是大腦處理爽跟痛是在同一個地方。而且,爽跟痛的運作就像是翹翹板的兩端,這兩者知覺的運作是透過一種拮抗機制。用白話講就是爽與痛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
一邊沈下去了,另一邊就上來了。
你只要爽,為了平衡,大腦就會讓你痛。而你只要感到痛,身體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你爽。
爽感跟痛感就是蹺蹺板,當你不痛也不爽時,這個蹺蹺板是很平衡的。但是當你因為使用外界物質,讓自己爽(嗑了藥),大腦的反射機制會讓你在嗨感過後,感到痛(戒斷反應)。
但當你感到痛(去運動,覺得很累),大腦就會分泌讓你爽的物質(多巴胺),讓腦內的蹺蹺板可以從痛那裡,往爽那裡去傾斜。這就是問什麼運動會讓你心情愉悅,因為我們先痛了!
想一想,啃指甲、自殘某方面也是同樣的迴路,透過讓身體感受到痛,進而產生爽感。
某種藥物或是行為能讓大腦的獎勵路徑釋放出的多巴胺愈多,釋放的速度愈快,這件事的成癮性就愈強。
高多巴胺物質並非真的照字面意義地含有大量多巴胺,而是說它們會觸發我們腦部的獎勵路徑釋放出大量多巴胺,也就是更快覺得爽。
極限運動如花式跳傘、風箏衝浪、滑翔翼、滑雪等,都能狠狠壓在爽痛平衡的痛端。激烈的痛楚與恐懼加上腎上腺素的飆升,創造出的就是一種強效的毒品。
爽痛蹺蹺板是會壞的
但是,這個腦內的爽痛蹺蹺板是有可能會壞掉的。
科學實證指出,當我們長期的過嗨(例如長期嗑藥或是吸食毒品),大腦的蹺蹺板就會壞掉,也就是説,這個蹺蹺板再也回不到衡平的狀態。你將永遠只能用更高劑量的毒品或是藥物,把產生的痛苦給抑制下去。
我們都體驗過在「爽」完之後的慾求不滿。不論具體而言那是下一片洋芋片,還是下一關電玩遊戲,想要複製稍早的美好感覺或不想讓之就此結束的反應,都是很自然的人性。
最簡單的解決之道就是接著吃、接著玩、接著看、接著讀。但這麼做是有問題的。
所以,吸毒者只能越吸越多,性成癮者只能不斷刺激自己的性器官,購物成癮者只能不斷購物讓自己不去感受到痛苦。
享樂主義「為了爽而爽」的一種態度,反而會導致人罹患失樂症,也就是人會全面失去享樂的能力。
不論怎麼做,你就是不會感到快樂,因為你的爽痛蹺蹺板壞了。
如古柯鹼之類的毒品可以對大腦造成永久性的改變。其他的成癮物質上也發現了同樣的狀況,從酒精到鴉片類藥物到大麻都有這種現象。
最好的戒斷就是完全禁止
作者以醫生的角度,分享了很多他患者各式各樣的成癮行為。他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如果是對某種化學物質或是藥物成癮,那麼最好的戒斷方式就是不要用外在的藥物再去戒斷。
例如用尼古丁糖去戒斷煙癮,用類嗎啡糖戒斷安非它命。
因為,任何像大麻這樣刺激我們獎勵路徑的藥物,都有潛能可以改變我們大腦的基線焦慮。大麻表面上是在舒緩我們的焦慮,但實情可能是大麻在舒緩我們自上一次吸食以來的戒斷症狀。
大麻有可能不是在治療我們的焦慮,而是在引發我們的焦慮。而要搞清楚真相,唯一的辦法就是停用一個月。
近期的資料顯示,就連先前被認為「不會形成習慣性」的抗憂鬱藥都可能導致耐受性與依賴性,甚至也不能排除它們有長期會讓憂鬱症惡化的可能性。
大腦會在完全戒斷後,讓腦內回覆自然的平衡,約莫一個月,不要去碰讓你上癮的東西。這段時間,讓腦內的水平回覆到應有的水平。
書裡面其實還提到很多關於戒斷的各種分法,例如最常見的把讓自己容易上癮的物質完全排除掉,或是透過運動等其他讓腦內分泌自然多巴胺的方式去戒斷。
但作者提到一個我覺得很意思的一點,跟人的親密感就是其自身的多巴胺來源,也就是催產素。
催產素作為一種與陷入愛河、親子鍵結、終身性伴侶配對有重大關聯的荷爾蒙,會在大腦的獎勵路徑上,連結存在於多巴胺分泌神經元的接受器,並強化獎勵迴路上的通道作動。換句話說,催產素會帶動腦中多巴胺的濃度增加。
所以,與人的互動、親密關係可以帶動我們的愉悅感。
最後,這本書讓我得到最大的啟發,就是可以讓我有意識的去注意到,我是不是對某件事上癮了?除了常見的手機、毒品、購物外,作者提到,工作產生的心流也是現代社會中很常見的一種成癮。
當我們有意識的可以去注意自己的作為,而不是無意識的就拿起手機開始玩、點開購物網站,其實就往更好自己邁向了一點點,更能控制自己一點點?
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