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薄薄的,很適合那種短程的飛行時帶的書,不重又容易入睡(誤)
這本書我是在讀冊上看到就直接下訂了書到了之後,一直到最近才有機會好好的去讀它
最近工作上的轉變,讓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壓力很大,而壓力的來源來自於那種不確定感而且,不熟悉的工作,往往讓我得花上更多的時間,才可以完成一天的工作做完之後,累都累斃了,根本沒有時間可以再做其他事情
然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下看了這本書。
其他個人效率書籍,很多都是教你『如何跑得更快』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反而強調『不要再跑了!你確定你的跑得更快有用嗎?倒不如有時候搭車吧』
強調如何運用更少的時間,在更好的狀態下,完成『重要的事』作者不希望我們能做完100%的事情,因為事情永遠也做不完倒不如把重點強調在『如何先做完重要的事』
心智能力是有限的資源,我們必須把心智能量用在『對的地方』即使是像是回郵件這種小事,也會耗費我們的心智能量一邊喝著當日的第一杯咖啡時,我們手上忙著使用各種裝置查看電子郵件信箱,看看是否有人在我們的待辦清單上新增一件事項。看完了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之後,壓力也不斷上升。
每封信都內含了一項無法立刻處理好的要求,所以我們便把這些信標示為「未讀」,留在信箱「稍後」處理。我們把這些信加到前一晚的「未完成工作」堆裡,而前一晚也是工作到很晚才離開辦公室。除此之外,還有更多信必須回覆、更多電話要回撥、更多文件要處理好,這一切,事事都需要我們立即的注意力。
另外,本書作者強調運動對於自我自制與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但是,這本書有提到一個新觀點:辨識每個決定點
事實上,在我們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務之前,就有太多事務占據我們的注意力,而真正重要的事務太多了。結果,我們經常「工作」一整天,在辦公室、在家中,上班、照顧家人、整理打掃、支付帳單……有時只有到上床睡覺後才停止。要做的事太多了,時間根本就不夠用。
比別人更賣力,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
聰明、認真、努力的人落入「效率陷阱」中,總是嘗試盡可能投入更多時間在工作上,設法抓住並利用一天之中的任何空檔時間。而且,若是我們有部屬,也會試圖讓他們這麼做,盡可能每天擠出更多小時用在工作上。談時間管理的書籍、專家,甚至整間顧問公司都接下這個挑戰,幫助我們「花更少時間做更多事」。誠如我那個任職於《財富》一千大(Fortune 1000)企業主管的哥哥所言:「我們全都有一大堆屎要處理。這些都是好屎,但是一天終了時,努力把十磅屎塞進五磅容量的袋子裡,我們還是 被一大堆沒有處理好的屎 給淹沒。」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發現,對何時與如何安排高效能的心智功能運作提供了很多啟示。在這本書作者簡化成5種策略。而這些策略最能幫助忙碌的人們,創造出每天至少2小時的高效率狀態。
辨識每個決定點
一旦展開一項事務之後,你做事的方式大致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這會讓你很難改變航道。你應該辨識並利用介於各項事務之間的那些時刻,也就是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的時刻,並決定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
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空檔,不要一股腦的直接去做你眼睛所及的每一件事而是停下來想一想,現在這個時候,適合做這件事嗎?接下來是否有什麼更重要的事或是更需要集中心力的事情要完成嗎?
停下來,想一想,也許等一下的會議更為重要,所以我應該先去處理完會議的事情,然後再來處理手上這些讀也讀不完的電子郵件。
作者提到,我們都太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所以總是趕著回覆很多電子郵件而那些電子郵件,通常是『別人的請求』,而非是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我們其實都可以辨識出什麼是我們『最重要的事』但是基於種種外在原因,最重要的事,反而花很少的時間或是很小的精力去處理它但是一旦我們忽略的最重要的事,有可能會引發相當負面的後果
下次,要準備處理一下手邊的雜務時,先想一想,『現在的你,應該要做什麼?』
管理心智能量
需要大量自我控制或專注力的事情,通常都會相當消耗心力。而且,使你高度情緒化的事情,往往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表現。所以,你應該根據每件事的處理需求及復原時間,安排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這個策略,其實是跟上一個策略習習相關的
『時間不夠用』這件事情似乎是現代人類的通病但是:人體不是電腦。人類無法在長時間一直維持高效率的產出人類的處理事情的效率,會根據當時的心智能力,情緒與外在環境而上升或是下降。一旦我們更知道自己的心智狀態,例如知道自己現在是開心,憤怒,還是難過,心智能量是高還是低有助於我們去理解與安排,現在『適合做什麼』。尤其,在我們有重要會議或是重要事務之前,避免安排其他會耗費心智能力的事情,好好的把珍貴的心智能量貯存下來,用它來打每一場仗。
停止對抗分心
學會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因為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會自動分散、游移,不會無止境地持續專注。試圖對抗分心,猶如試圖對抗海洋潮汐。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就能幫助你在分心時,快速、有效地恢復專注力。
大家一定有這種經驗,本來告訴自己要好好專心在某一件事上,結果一回過頭來,發現自己正在雲遊四海,分心都不知道分心到哪裡去了然後我們就又非常懊惱的苛責自己,怎麼可以這樣不專心。作者提供的建議是,會分心不是你的錯這是人類演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保護機制,我們必須要對周遭的動靜非常關注才可以應付大大小小外在環境的生存威脅。所以當自己發現自己正在分心到外太空時,倒不如『好好放鬆讓自己分心一下』而不是試圖對抗分心因為我們在對抗分心時,其實也是在消耗自己的心智能量。
『好好放鬆讓自己分心一下』反而有助於大腦恢復疲勞,提高心智能量。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
活動身體,並且選擇適當的飲食,以幫助自己在短期間進入能成功執行並完成工作的狀態。生理與心理的狀態本來就是息息相關作者提出了運動,適當的調整飲食,有助於自己的生理更容易進入高效率狀態。例如碳水化合物提升短期記憶力的效果比蛋白質來得強,而蛋白質提升注意力的效果比碳水化合物來的強。
而我們總是在疲倦時喝咖啡,企圖透過咖啡因來提振精神但是其實,喝咖啡有沒有效,其實30分鐘左右就會知道。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
了解哪些環境因素最有助於你的工作效能,並據此調整你的工作環境。一旦你知道什麼會導致你分心,或暗示你的大腦進入創造或冒險的模式,便能據此調整工作環境,讓自己做起事來更有效率。例如,如果要高專注的工作,你必須要選擇安靜,藍白色的燈光下工作而如果是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也許昏暗一點的燈光,有點吵雜的地方,更有助於提升創造力。
這5項策略根據的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許聽起來很簡單,你甚至會覺得像是常識,但是我們在日常工作時,卻鮮少有意識地採用它們。
了解它們背後的科學道理,有助於我們知道什麼是值得採取的行動,以及如何在受限的條件下做到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事。
我們全都能學會有意識地規律運用這些策略,讓自己做事更有成效。